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双肩挑”这个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但高校管理干部兼做教学、科研工作,或教学、科研人员兼做管理工作,却是早就有的。只是近年来强调干部“四化”,高等学校中的“双肩挑”干部比以前更多了。以前高校中的“双肩挑”干部大都集中在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近年来高校总务、人事部门乃至党、群、政工部门的“双肩挑”干部也日渐多了起来。据对一些高校的抽样调查,目前高校处、系以上党政干部中“双肩挑”干部约占50—70%。这么多的“双肩挑”干部,到底会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带来什么影响,今后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能否继续长期存在下去,都有待进一步地探讨。第一,高校试行干部“双肩挑”有助于改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管理队  相似文献   

2.
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问题,一直是一个较难把握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和挖掘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队伍的优势和潜力,正确处理好“双肩挑”管理干部在学校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现代大学干部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从大学的组织特性出发,探讨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队伍在大学内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双肩挑”管理干部的现状和问题,并就新形势下高校“双肩挑”管理干部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肩挑"干部是中国情境下高校管理队伍的一种特有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校管理干部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双肩挑"模式有其不可规避的矛盾和问题,"双肩挑"——路在何方?文章对"双肩挑"模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之利弊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优化和改进"双肩挑"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文章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双肩挑”管理干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合理设置“双肩挑”岗位,从五个方面加强岗位培训,强化管理和考核,关心支持“双肩挑”干部成长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双肩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双肩挑”领导管理、科研难以并重,行政科研效率双双下降。这些弊端限制了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行政领导“双肩挑”何去何从倍受争议。本文从“双肩挑”历史嬗变入手,分析其问题所在,从而试图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双肩挑”高校行政领导选拔和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高校“双肩挑”行政管理干部应向专职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肩挑"干部曾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双肩挑"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必须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推动高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了高校“双肩挑”干部角色冲突的表现、危害与原因。指出可从组织协调与个人协调两个方面促进“双肩挑”干部的角色适应,从而减少高校“双肩挑”干部角色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双肩挑”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高校干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符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推动科研学术管理和教学工作改革,有助于调节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有助于降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运行成本。目前,“双肩挑”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优化完善,诸如岗位设置问题、角色失衡问题、管理水平问题、考核评价问题、发展路径问题等。结合实践探索,应从合理确定岗位适用范围、健全完善干部选育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有序推进干部退出机制、不断完善岗位激励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管理氛围等方面进一步优化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肩挑”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管理模式.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积极因素,也有其突出弊端.当前,高校在创建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中,应通过拓宽干部“下”的渠道、减少“双肩挑”比例、实行专职化、诸备培训干部、重视继续教育、建立利益机制等六方面来完善和改进“双肩挑”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双肩挑人员岗位设置与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双肩挑干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双肩挑岗位设置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岗位设置比例。根据岗位职责特点区别对待,应明确双肩挑岗位的基本聘任条件。在管理上,应建立以竟聘上岗方式的选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岗位转换的过渡机制及行之有效的培养提高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模式曾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双肩挑"模式已凸显出现实的矛盾,如时间、责任、权力和晋升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科学设岗、从优选拔、强化培训、考核监督等四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双肩挑”干部是中国高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中国执行“学术权力”的基本方式。在分析“双肩挑”现象产生的原因、利弊及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必须以学术权力为中心来配置资源,建构制度,使“双肩挑”管理模式得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高校行政权力学术化倾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高校从行政权力为主导向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重的发展过程中 ,“双肩挑”型中层干部的普遍存在有着其必然性 ,体现了行政权力的学术化趋向。但行政权力的学术化趋势并不能代表高校学术权力的崛起 ,反而会有产生变异的可能。因此要逐步弱化管理干部“双肩挑”的倾向 ,从组成模式、能力结构、职业生涯设计、考核机制、价值观构建、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14.
本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双肩挑”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的思路: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化、干部管理规范化、培训经常化以及后继青年干部培养的“前瞻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干部"双肩挑"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肩挑”是当前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对“双肩挑”模式的作用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完善这项干部制度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职员和教师中 ,既从事管理又担任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干部 ,通常称之为“双肩挑”干部。他们有的以管理为主 ,有的以教学科研为主 ,有的则管理与教学科研并重。为了解高校管理干部队伍有关方面的情况 ,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调查概况本课题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访谈和个别访问等方法 ,对石油大学等 1 7所高校管理干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 1 490份 ,回收有效问卷 1 31 2份 ,回收率 88%。访谈80余人次。抽样调查的校、处、科级干部的比例与被调查学校干部的总体比例基本一致。被调查的 1 31 2名管理干部中…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双肩挑"工作模式的审思与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双肩挑"已由过去的成功经验变成今天的指责对象,这不是"双肩挑"工作模式不符合高校现实需要,而是缺乏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当前,需要通过针对管理岗位的聘任制、考评制与保障制三种制度来完善与发展高校"双肩挑"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目前,各高等学校都有一支相当数量的既从事领导工作,又不脱离教学科研工作的“双肩挑”知识分子队伍。从这支队伍的构成来看,高级知识分子又占很大比例。如我院31个“双肩挑”干部中,高级知识分子19人,占76%;院系级领导成员中,“双肩挑”的有22人,其中高级知识分子13人,占59%。“双肩挑”高级知识分子在高校党政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中担负着主要角色。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的是本单位的业务尖子,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他们与师生朝夕相处,了解情况多,掌握信息快,做思想工作具有针对性,说话办事内行,令人信服。他们不仅懂得高校管理之道,又是教学科研上的“行家里手”,因而在教师学生中有着特殊的诱发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领导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进而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薛丹 《文教资料》2011,(32):149-151
高校"双肩挑"人员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学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肩挑"模式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既有独特的优势又表现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间的冲突。高校应该认真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理念和趋势,加强对"双肩挑"人员的培训考核,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双肩挑管理模式,既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日益显露了不可回避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文章从双肩挑模式内部化了高校的学术和行政、平衡了高校的复杂管理体制、是动态发展的管理制度设计等三个角度对高校双肩挑的岗位设置重新进行了理性考量,并分析了影响双肩挑模式缺陷解决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双肩挑模式缺陷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