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贵州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发现贵州芦笙舞作为苗族民俗体育项目,在各地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但均蕴涵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极富地方民族色彩的苗族芦笙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身心健康、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贵州山民图》是庞薰琹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民族主题系列组画。《贵州山民图》以庞薰琹在贵州苗族地区的民族学考察为创作契机,以苗族人民的生活劳作为题材,详细描绘了苗民的衣饰花纹,从而突出了苗族较汉族的“异质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庞薰琹采用中国传统水墨笔法表现苗族群体,为苗民形象增添了文人意味,使汉、苗两族的艺术风格得以有效结合,反映出民国时期民族边缘的重构过程。因此,《贵州山民图》既强调了汉民族的主体地位,又折射出少数民族的汉化历程,是民国时期整体国族观念下的产物。庞薰琹以绘画的形式将民族研究成果直观化、视觉化,为中国近代民族学发展提供了与艺术相关的新思路,使此时的民族学研究更为全面多样。  相似文献   

3.
贵州作为苗族的最大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苗族服饰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的苗族服饰各具特色,与其他民族相比,苗族服饰的特色着重体现在造型、图案、色彩这三方面。对原有的服饰形态进行改造和重组,是苗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创作手法,在不经意中,这种创作手法正好契合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体育人类学角度,深入贵州松涛县、锦屏县等"武术之乡",对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创新模式,为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文化的嬗变。苗族银饰是苗族社会发展的物化形式,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苗族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影响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阐述旅游语境中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功能的嬗变,分析德榜村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拉鼓(苗语"希牛")是苗族人民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动。它是以拉鼓、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竞技为核心内容,融传统体育、宗教、服饰、歌舞、文学、饮食、经济等文化为一体,通过竞技、仪式、表演、交流等符号活动模式达到一种综合效应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历史悠久,产生于广大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之中,承载着苗族人民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拉鼓与其他许多民俗体育文化形式一样,在不同程度上被边缘化了,文化流失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融水苗族拉鼓节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芦笙舞”作为苗族先民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有着悠久历史,并广泛流传于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运用田野调查、实验测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进行观察、访问、测试,认为“芦笙舞”是集健身性、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共生共融的民族民间舞蹈,对练习者机能及身心有明显影响,使本民族成员生命成长的体育文化场域得到保护与传承,是学校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贵州丹寨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尤其是排牙芒筒芦笙,非常精彩。本文从人文背景、族源传说、音乐特点等方面对排牙芒筒芦笙进行了考察,以唤起人们对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意识。  相似文献   

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它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贵州的园林景观具有自己的风格就要走有自身特点的生态园林之路,创造自己园林的民族化风格.苗族图案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既有助于苗族图案的发展,又能充分使园林景观展示其形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对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探索.作为正在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的省份,假如将民族文化融入园林景观的创作设计中,想必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贵州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在农村地区,特剐是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村民居住地。以纯木结构的吊脚楼沿山搭建,连片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户村民的住宅很快会化为灰烬,几百、上千人无家可归,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预防此类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当前村民住宅的吊脚楼的现状,村民的生活用火习惯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对预防此类火灾事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反排木鼓舞作为文化的一种展示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和意义的生产,由一种族群源流与迁徙,祖先历史与记忆的隐喻和象征,逐渐转向反排文化,这种文化的展示与表征,一是通过苗族形象,二是展示和表征贵州少数民族和苗族的文化符号,从而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2.
昌宁打平、土皮太村苗族服饰除了具有保暖掩羞的实用价值外,还在文化上辅助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完成不同的角色的扮演,成为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艺术上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追求,是苗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贵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贵州人民越来越注意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随着全国交通系统的日益完善与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开始踏足贵州各个景点。二者的结合既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也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贵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做得不够,很难培养出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故此,要推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贵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贵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贵州人民越来越注意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随着全国交通系统的日益完善与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开始踏足贵州各个景点。二者的结合既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也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贵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做得不够,很难培养出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故此,要推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贵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代,苗族先民被称为“三苗”,聚居长江中游的“荆楚”之地。后沿沅江的五条支流向西迁徙,成为秦汉时期的“五溪蛮”。他们居住在现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地区。这里先后建立过黔中郡和武陵郡,所以又叫“黔中蛮”和“武陵蛮”。苗族又是一个以盘瓠(神犬)作为图腾的民族,属于“盘瓠蛮”,现代的苗族还保存着关于盘瓠的信仰和传说。唐、宋时期,五溪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被称作“苗人”、“苗众”。南宋以后,苗族的名称便固定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文化底蕴深厚,集音、体、美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湘西人民喜闻热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背景、起源、生存现状,进一步了解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模式,提出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为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法、查阅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苗族传统的节庆体育活动—独木龙舟节的发展的现状及其所蕴含的商业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挖掘其中的价值,进行商业推广,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苗族有一套自己的诉讼习惯法规范,理词是苗族习惯法中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理词作为理师调处苗族婚姻纠纷的重要手段,为维持和谐的民间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成为苗族社会秩序中真实的法律样式。透过理词去了解苗族习惯法及苗族社会秩序的形式将是一条必要途径。通过对苗族婚姻纠纷、土地纠纷、借贷纠纷的分析,探索苗族理词在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苗族诗歌研究是苗学界的热门话题.很多学者的观点独到,为苗族的诗歌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苗族诗歌分类比较混乱,这不仅仅是研究标准和研究视角的问题,即便是同一视角也很难将苗族诗歌作一个令人信服的分类.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对苗族诗歌理论进行一次系统梳理,并简要谈谈苗族诗歌分类及功能.  相似文献   

20.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鼓、舞的形式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作为湘西第二次创业重点开发的大潮中,这一民间艺术将成为旅游产业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湘西旅游现状着笔,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互动发展思路,以走出更活跃的湘西旅游产业特色之路,同时为湘西的苗族舞鼓文化起到推动、优化、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