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学习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有了问题不问,就真成了问题,就不能进步。只有通过问,才能解决问题,得以广识,取得进步。下面就本人如何培养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艺术性,我们要想把语文课当作一种艺术来对待,就需要首先把自己当作艺术家。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知道肯定,不懂得对问题的质疑,就找不到思考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发挥,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4.
学贵知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长进矣”。德国数学家希尔伯十分重视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他认为,能提出问题的人,不仅说明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而且是将来能不能在科学上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最基本的条件。一个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怎么能进行科学研究呢?有问题才有研究对象。在他的数学课上,他最高兴的事是学生能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越多、越深刻,他越高兴。他把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作是他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不够活跃。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和核心。  相似文献   

6.
激发思维的要素有好奇心、暗示、秩序。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从激发思维的特点出发设计问题,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提问法的使用效果与效率。  相似文献   

7.
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创造的有力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一句话有十种说法”,但是怎样说的艺术问题。魏书生认为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阅读教学中的设疑,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设疑,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原则上要做到面向全班,先提后问,留有一定思考时间,把握时间,诱发引导,注意层次,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教师永恒的话题,如何在课堂上下足工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思考最多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所有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有了明确的问题,才能明确探究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课程后,大多数教师都明白了动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意义,因此,在各种观摩课中,教师提问的频率很高。一堂课提两个问题是少的。有些课在40分钟内能提5个问题。提问是动员学生思考的好办法,过去也用。不过那时局限于“一纲一本”,结论还要回归教材。现在应有所不同。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提问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果仅仅是为了连贯教学,提问就没什么意义。对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其次是要掌控问题的方向。一般来说,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师的教学智慧必然体现在这两方面。缺乏经验的教师不是提问太早,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肯定或否定都过于草率。在初中教学中,此类问题暴露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强烈的"问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在课堂中能积极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启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作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获得收获的快乐。只要做好这三个环节,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引导才能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深入地思考呢?让学生主动思考,就必须让学生有问题思考,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作为课堂上起引导作用的思考问题,只有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直接兴趣,调动他  相似文献   

16.
毛亚娟 《职教论坛》2002,(12):29-29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当前教学中一个迫切的问题,它是新世纪数学研究的课题,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内容。而数学课堂的“疑问设计”则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从疑点开始的,有了疑问就必然要去思考、分析,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的“设计疑问”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上不断的设计疑问、解决疑问的复杂过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提高人才素质。一、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导入新课就像一部电影一样,…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文章就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对"问题教学法"重新加以认识,从"问题教学法"谈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不仅意味着找到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更意味着学生的活跃思考状态和深化的思维方法与进程。表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方法,因此,主动提出问题很重要。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会飞上天去的问题,这在别人看来似乎可笑的问题,牛顿提出来了,经过研究和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许卓娅 《学前教育》2009,(12):16-18
曹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大家的提问总是启发和激励我思考一些有趣的问题。我说“有趣”是因为这些问题自己以前也没有更深入地思考过。因此,每次在老师们的问题引导下思考,都是非常有挑战性、非常愉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