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恩众 《软科学》2007,21(4):66-69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实证分析,发现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用分段模型表示更接近实际;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需要"股东监督"这一公共品,大股东更有动力对公司实施监督,但大股东持股也会产生隧道效应。刺激大股东持股的激励效应,抑制其隧道效应是优化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曾江洪  丁宁 《预测》2007,26(1):38-43
成长性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影响因素颇多。本文从股权结构这个因素着手,以A股市场111家中小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对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选用净资产增长率作为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衡量指标,通过分组研究,分析了当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权性质不同、控股类型不同时其成长性有何不同;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不同股权性质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股权结构与R&D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有利于R&D投入,而且一定的股权制衡很有必要,一股独大不利于R&D投入;非机构企业法人大股东与R&D投入显著正相关;我国机构投资者已经不符合短视投资者假定;国有控股不利于R&D投入;个人大股东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张长征  吕悦凡 《软科学》2017,(9):110-114
突破已有研究仅孤立地关注经理自主权与股权集中度各自对R&D投入影响的现状,将二者纳入到同一框架中更全面地探讨公司R&D投入的决定机制.结果表明:以职位权、所有权和专家权度量的经理自主权对公司R&D投入强度呈现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赫芬戴尔指数或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度量的股权集中度对R&D投入强度虽无显著直接效应,但对经理自主权与R&D投入强度的正相关性呈现显著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金字塔结构下多个控制性大股东的制衡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存在多个大股东对终极控制人控制权力的影响,考察了当多个控制性大股东股权性质不同时,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作用差异。本文发现多个大股东与最终控制人之间既存在监督效应,也存在合谋效应。当其他多个控制性大股东性质不同时,对终极控制人的监督动机超过了合谋动机,从而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了经理自主权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经理自主权总体上对企业R&D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以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兼任"为特征的经理职位权和以营运资金或自由现金流为特征的经理运作权均与R&D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但以高管薪酬差异为特征的经理薪酬权与R&D投入的关系不明显.另外,R&D强度还与总经理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是否为高科技行业以及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显著正相关,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但与股权集中度、经理变更、资产收益率、年份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选择2007—2016年A股市场制造业板块的1 72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第一大股东和资产专用性对企业风险互动效应。研究发现,提高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专用性比例将会降低企业风险,但两者互相制约,对企业风险互动效应是排斥效应。进一步发现,当第一大股东股权为国有股时,这会增大"排斥效应",强化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同时,在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专用性对降低企业风险的效果,中央企业比地方国有企业时更显著,中央企业的排斥效应程度比地方国有企业的更小。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混合所有制改革已被确定为推动和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混改的推进,国企股权结构的变化势必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以2013—2017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制衡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混改国企的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且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混改国企中第二大股东是非国有股东,前两大股东性质不一致,则制衡有效。鉴于我国目前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制衡水平较低的现实,应适当提高除第一大股东外其他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和增加非国有资本和不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的比例,促进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关注内部治理机制中的股权性质和两职设置对R&D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我们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运用混合截面层次回归估计了2007-200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强度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R&D强度对当期和后一期的企业价值产生显著的正影响;(2)国有企业性质负向调节R&D强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3)实证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现代管家理论,两职合一正向调节R&D强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9—201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查薪酬激励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中介效应。Logit、Tobit模型与回归模型均发现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CEO薪酬激励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8%。CEO薪酬激励是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完全中介变量,CEO薪酬是国有企业样本的部分中介变量,其持股未产生中介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提升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水平是缓解大股东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为治理"一股独大"提供经验证据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拥有战略决策权的高管是推动高科技公司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而设计合理的长期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引导高管将资源配置到创新过程中去.运用2007-2010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针对高管股权激励对R&D投入的促进效应及两者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采用股权激励的高科技公司与未采用股权激励的高科技公司相比,其R&D投入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即股权激励对R&D投入具有促进效应;但高管股权激励力度与R&D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股权激励力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R&D投入却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采用适度的高管股权激励是促进高科技公司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研发活动与股票市场的互动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话题。采用2007-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研发投入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结论表明:(1)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了下期的股价崩盘风险,且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仅存在于过度研发的上市公司。(2)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显著抑制研发投入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而管理层持股比例并未影响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可见大股东监督机制有效,而管理层激励机制失效。(3)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通过现金持有和避税两种渠道影响股价崩盘风险,且研发投入的崩盘效应仅在聘请非四大、现金持有量较低以及非高新技术的上市公司中显著。结论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的相关研究,丰富了研发投入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也为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和防范研发投入引起的相关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在社会网络中占据一个能获取更多外部资源的位置,对于企业R&D绩效提升来说是一种优势。然而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观点。本研究对这种理论和现实的矛盾进行了分析。经过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技术积累是社会网络位置和企业R&D绩效之间的重要调节变量。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二模社会网络,并用结构洞、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度中心性测量了焦点企业的社会网络位置。企业R&D绩效则通过DEA方法测量得出。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积累的门槛效应是显著的,但对不同性质的社会网络位置的门槛作用有差异。本研究从技术积累的视角解释了社会网络位置和企业R&D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04~2008年连续披露R&D支出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采用Hansen提出的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董事会规模与企业R&D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当以公司规模为门槛变量时研究发现,只有当公司规模超过某一临界值之后,董事会规模才与企业R&D行为之间表现为一种"先增后减"的非线性关系,并由此得出董事会规模的公司治理效应可能存在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低水平陷阱"现象;而以董事会规模为门槛变量时发现,最佳的董事会规模应为7人或者9人.研究还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的增加对改善企业的R&D投资决策未起到明显效果,独立董事"花瓶"现象仍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研发活动是创新的主要来源,而创新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R&D投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运用99家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R&D投入和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向相关性,R&D投入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滞后影响.最后,建议上市公司要加大R&D投入力度,提高R&D投入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以医药生物制品业、电子业和信息技术业3个行业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以2007—2009年为数据窗口,考察了不同实际控制人类型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公司R&D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的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R&D投入间呈倒"U"型关系,在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R&D投入不相关;高管股权激励在两种实际控制人类型的公司都能显著提高R&D投入,但非国有控制公司股权激励效应强于国有控制公司.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板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考察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通过建立非线性固定效应模型发现,(1)政策不确定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政策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激励研发,过度则抑制研发;(2)调节效应表明,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正向调节政策不确定性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并且两者还有互补效应;(3)进一步研究发现,最优的股权结构是前五大股权越集中、第二、三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制衡度越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企业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代理模型发现,企业税收激励降低了R&D投资的必要收益率或融资成本,有助于提高R&D投资和创新产出,研发加计扣除政策具有价值引导和共同激励的双重效应。针对在2007~2015年披露研发信息的上市公司数据,面板回归结果发现:我国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呈现下降趋势,R&D投资呈现上升趋势;企业税收激励对R&D投资的作用是有效力边界的,在低税率和高研发强度的区域激励效应显著,在高税率或低研发强度的区域影响效应较弱;企业税收激励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研发强度实现的。研究结论对厘清政策机制效应、促进企业R&D投资以及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考虑企业异质性因素,利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量化研究政府补助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效应及其动态作用区间。研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R&D投资的作用具有区间性,当政府补助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后,替代作用超出激励作用。目前,政府补助对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资总体表现为激励作用,而且,平均补助强度远远低于激励作用转化为替代作用的临界值。同时发现,政府补助对企业R&D投资的作用及其最适补助区间呈现所有权异质性、企业规模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以2007~2014年披露了研发支出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集团上市公司能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降低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货币政策的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更加显著;紧缩型货币政策下,内部资本市场对R&D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缓解作用显著高于宽松型货币政策,且二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建立内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