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基于培育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式与本质的理论阐述,文章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三个实践路径:让学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要求,也是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探究,在此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最后把法治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明理践行、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3.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出发,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教师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为切入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对道德和法治课知识的认同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明理践行。  相似文献   

4.
梁晓莉 《考试周刊》2024,(14):155-15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各种繁杂信息影响着人们思想,需要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感、提升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客观论述了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的内涵与构成要素、特征、理论依据等问题,希望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政治认同素养是政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文章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赛梅 《成才之路》2023,(16):33-36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关键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这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策略,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强化学生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7.
陈艺真 《家长》2024,(8):47-49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德育课程。在复习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把准方向至关重要。本文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研究解决方法,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抛砖引玉。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贯通意识不深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按照相应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课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进行充分的渗透,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对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得到加强,从而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为此,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怎样渗透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路径。如何在学科德育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呢?一、站稳课堂,用好教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肥沃土壤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突出"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由此看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其学科内容教育价值的实现尤为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心理学知识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认同感,更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时,教师可从挖掘、感恩、夯实这三个维度对革命文化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开发学材,引领学生开启中华革命文化学习之旅,提升学生的政治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爱国主义教育则能够激活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学生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层面出发来培养自身积极地学习态度,以塑造学生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实际生活学习习惯,来有针对性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更能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理念,把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来对待,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辱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许桂菊 《考试周刊》2022,(3):147-150
家国情怀指的是以地缘或者血缘为基础的对国家形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集中体现在对故土和国家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场所,在进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时候,必须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前提条件,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亲和力是一种能够自然地吸引学生兴趣,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亲近感的一种力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我们需要从学生的生活情感、生活习惯和提升学生参与...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开设对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推动下,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途径,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提高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加强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建立崇高的爱国情怀,弘扬身边正能量,认真贯彻政治执行策略,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党的领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教育意义重大,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及针对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素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方能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孙玉林 《教师博览》2023,(15):93-94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而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付诸实践。衡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标志,就是内在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相统一。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认,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评价,从而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使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变得尤其重要,教育教学重点逐步向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方面倾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强化道德法治意识,运用道德法治思想有效地解决问题。新教材的实施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度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为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促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中全面发展,使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陈金坤 《考试周刊》2023,(35):114-119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也要健全学生学习人格,提高学生相关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认识。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素养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2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大量的条文式规则,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可通过利用儿歌、加强引导、创新教学等策略,使学生熟识道德与法治内容,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