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人才缺乏是我国协同创新的瓶颈性问题,为此我们要通过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并最终推进协同创新。创新人才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国防创新、服务创新的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该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国家的创新体系。为此,要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地增加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投入;改革高校学科的结构、形态、组织方式,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改革体制,促进科研和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建立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规模巨大,教学设施完善,具有培养国防人才的基础;其在国防生培养、为军队兵员输送、国防教育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不足之处在于大学生国防知识匮乏与国防职业价值观淡薄,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地方院校要创新思维,健全国防教育保障机制,拓展国防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职业价值观,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评价是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受地区经济水平、产学研合作和一流学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文章收集2020年122所“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关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指标数据,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双一流”高校学科绩效的人才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教师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人才培养对科学研究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影响人才培养中产生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在人才培养影响科学研究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要深化“双一流”学科建设内容的协调合作,适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构建社会服务“精准型”协调共享模式,发挥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社会相互依赖效应,从而激发高校学科原始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加强服装学科体系建设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大学功能,亟需对高等院校的服装学科的建设进行综合改革和创新。本文以服装学科为例,探讨了服装学科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模式,认为新建大学的服装学科需要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中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积极自觉地融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在服务地方中做出贡献,在贡献中求得自身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学科方向和基础条件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高等学校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之一.在知识创新系统、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活动、技术和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高校学科建设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校应旗帜鲜明地加强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学科是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基地,是造就学术大师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舞台,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使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基础建设,是实现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础,学科建设涉及到学科布局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学科建设必须立足创新,突出优势,优化结构,发展应用,扶持新兴;学科建设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准确定位,精心规划,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国防军工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军工高校既面临着战略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防军工高校转型发展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认真审视自身定位,辩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重点关系。  相似文献   

9.
介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设计创新训练的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经济互动的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科交叉融合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及视野,激励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而且有助于推动当今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协同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通过开展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研究,探索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建设与实施,不但能够为交叉学科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而且有助于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和开放式一流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完善科教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从机制体制层面着手,以机制体制建设带动支撑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依托物理学科的优势,建设具有先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科研训练环境,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结合,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探索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规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坚持科研规模、创新能力、提升水平、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协调发展、互为促进,坚持自主创新、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高科技和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和科技转化并重,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联合和善于攻克大型项目的优势,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和完善有特色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创新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探讨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个性教育,以期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和英语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再现英语学科魅力。  相似文献   

15.
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成都医学院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两级"2011计划"总体精神,结合全国和四川省老龄化特点,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和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本科创新人才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如何跳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针对专业间的学科交叉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大学科平台上实施“双向能动式”教学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本科生创新团队,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任务,为完善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战略指引和系统支撑。基于事件系统理论揭示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来对促进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政策效应,并探索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与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间的互动机理。未来应从战略管理、多元协同、培养质量等维度推进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龚岚 《高等理科教育》2005,(2):45-47,50
学科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和载体;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对增强科研活力、凝练学科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信息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对学科的认知程度,以学科为指导,组织研究生招生,进行研究生培养。  相似文献   

19.
交通行业性大学主要指由原国家交通行业部门所管辖的高等学校,以其学科专业设置上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上的独特性和科学研究上的应用性,凸显行业特色和为行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以交通类工程学科为主的交通行业性大学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工科优势和交通行业优势,优化办学环境、创新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文科与主干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基础、突出应用,不断培育特色学科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纳米制造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纳米制造人才成为面向未来技术、新工科教育的新要求。创新纳米制造课程与教学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置阶梯课程,有机融合串联通识课程、配套实验课、国际化课程,为新型纳米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建立知识基础。重实践、重实验、重探究的教学实践,能有效践行产学研结合,发挥顶尖实验平台优势,增强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科研能力和大工程观。阶梯式课程体系初步展现出人才培养体系“新素养”“新结构”和“新方法”,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下,可以为复合型纳米制造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