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编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来表示我们所提及的相关事物:“edit”、“editor”。其中“editor”指从事编辑业务的人;而单词“edit”则指编辑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范围。前者是名词,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其职能通过后者(动词)具体体现为:负责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及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编审”是我国出版界编辑人员的最高职称,怎样准确地译成英文,值得注意。 旧版《汉英词典》(1978)译为copy editor是错了的,新版《汉英词典》(1995)(外研社出版)已改正为senior editor(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编辑"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是名词指编辑人员(editor),也可作为动词指编辑活动(edit).从目前能查到的文献来看,"编辑"一词在中国较早出现于六世纪中期的<魏书>.  相似文献   

4.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编辑特定任务最主要的就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编排来具体组织实施。由于编辑工作是一种复合劳动,必然要求对所有备选稿件予以一定程度上的集约化处理,即按照一定的意图选择组织稿件,使其尽量指向一种目标,借此完成编辑的战略决策和近远期的编辑方针,以实现编辑“再创作”和  相似文献   

5.
张恨水的编辑素质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先生(1895~1967),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干过校对、记者,做过新闻、副刊编辑和主笔,也任过总编辑、经理与社长之职,报刊工作经验十分丰富,曾有“全能报人”之誉。他“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资格”步入报刊编辑这一行业,在“碰了无数次的壁,闹了无数次笑话”后,终于成为一名出色当行的报刊编辑工作者,积几十年报刊编辑实践,他对如何“作一个迎合对代”的报刊编辑工作者,即一个与时俱进的报刊编辑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素质,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7.
编辑学讨论应当深入,这是学界的普遍呼声,但如何深入呢?愿有志于此道者都来认真思索一下这个问题。本期我们向大家郑重介绍胡光清同志的《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的一般特点》(上),这是作者以“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为总题而撰写的系列文章的首篇。对于此作现在就予以品评尚为时过早,但有两点值得在这里说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论是构建于翔实的史料之上,且其内容没有空泛的“议”,而是扎实的“论”;文章展示了一个新颖而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及其相关种种),这表明作者已在向学科研究的纵深挺进。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做好不易。但是,如果编辑对自身要求不高,做一个“编书匠”(即有人所说的“编辑工作是一把剪刀、一瓶浆糊”),那是不难的。若是做一个“吃现成饭”的编辑,见到成熟的稿子才采用,几乎不动“一枪一刀”就发稿了,那就更易。这样的编辑大概只要上过几年学就可以“当”的。现在的编辑队伍中,不少人是名符其实的编书  相似文献   

9.
有人主张“编辑不改稿”,有人认为“编辑应该改稿”,哪种意见对呢? 人们常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话道出了编辑的职责和光荣,即编辑要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能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因此,编辑应该改稿,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我主张多就少改,笔下留情。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包括作者改、编辑改),一是改通,改掉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使之合乎规范,这是基本要求,二是改好,不违背原意,把文章改得更加精当,好上加好,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吕叔湘同志说过:写文章有两个理想,一是谨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这至少有一半是不会错的。“家”,咱们不敢当,也难当,“杂”,却是事实。不仅工作杂(组编、审稿、改稿、标注外文大小写正斜体、统一格式之类;接待著译者、处理来稿来信,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等,不亦乐乎),连感想也杂七杂八难以成章,此即本题“杂感”之谓也。开展质量月活动以来,科技编辑的发稿质量也是出版社的主  相似文献   

11.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撰文说:转企改制之后,未来出版社的企业化生存之道,我们最需要迈过去“三无出版社”这道坎儿。何谓三无?即无编辑、无作者和无版权。我这里说的“无编辑”,是指策划编辑。策划编辑与作者、书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辑是龙头。  相似文献   

12.
在电大的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词汇量扩大的程度和阅读水平提高的多少。 关于什么是“英语阅读’”,已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述。当人们在争论什么是“英语阅读”时,往往忽视一个事实,即:与英语语言中的其他普通单词一样,“阅读(Reading)这个词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4.
编辑活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以为,这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同志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按照自己的直观理解,把编辑活动仅仅看作是编辑的实际操作过程,即从确定选题、组稿、加工到发稿的过程。是的,在具体历史的层次上,编辑的活动确实体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但是,倘若我们仅仅依靠直观的理解,囿于对编辑实际操作过程的研究(尽管这一方面也是重要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总体上或理论层次上认识编辑活动的性质、特点,自然也不可能对具体的编辑活动有“尽  相似文献   

15.
期刊的编辑与出版是项有规律性的工作,期刊要按“期”出版,这是期刊都必须遵循的出版常规。然而,期刊的这一出版常规有时也会被打破,如以往常见的“脱期出版”,即迟滞于出版日期出版的现象就是个例证。不过,本文要探讨的是另一种有悖期刊出版常规的出版现象,即超前于出版日期出版,这里我们姑且称其为“超期出版”。 也许“超期出版”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很熟悉的概念,但只要留意一下当今的期刊市场,便可找出不少“超期出版”的实例。如,在上海的文庙(上海的书刊集散地),  相似文献   

16.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8.
(to)draw up 草拟 dummy(volume) (排印前用)白纸,(绘出轮廓的)样本 duplicate 副本,复制品 duplicate print 复印 dust cover/jacket 护封 E (to)edit 编辑,编纂 edited by 由……编 edited in conjunctionwith 联合编辑 edition 版本;……版,版次 editor 编辑 editorial 社论 editorial assistant 助理编辑  相似文献   

19.
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在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编辑工作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对于每一个刊物的领导者和每一个编辑人员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在此,我们不揣冒昧,提出一管之见,愿与同道们共同探讨。一、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刊物是信息的载体。编辑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综合加工和输出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因此,编辑工作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即“OCM”,循环和“CSI”循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编辑工作的实质问题的讨论,见诸报刊者已多。有人认为编辑工作的实质是评价;有人认为编辑工作是一种“精神建筑活动”;有人认为,在传播者——编辑——接受者的交往关系中,以及在作者——编辑——读者的创造关系中编辑都是中介环节,因此表现出导向功能(以限制交往活动中的盲目性)和协调关系,节制矛盾的功能(以维系创造活动中的同一性),这就是编辑的社会本质属性。关于编辑工作的实质的这些评价,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其他诸说,以笔者管见,仅说及了编辑工作的主动传递的一个方面。这些观点,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有些是有意识地忽略了)被动传递的这一方面。即作者的科学生产交编辑理解、消化、吸收、判断;读者反馈的交流信息交编辑理解,思考、转送,受益等等,都体现了编辑工作的被动传递的社会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