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中的谦敬词语于古代公文撰写中极为常用.公文中的谦敬用语属于公文的事务性用语,它反映着公文的行文对象和工作程序.本文以<南齐书>为考察对象,撷取<南齐书>公文中常用的谦敬用语:"伏"、"谨"、"蒙"、"仰"、"窃",分析古代公文中的谦敬用语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前公文撰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史记》所录先秦至西汉早期公文及其体制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把握古代公文和政治礼制之间的互动关系。《史记》所录公文显示先秦至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文撰写类型、程式和运作机制,从文种、程式、制度等方面为后代公文撰写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3.
从文体学角度考量,中华文化源头性典籍《尚书》是中国古代公文的滥觞。在传统的“文本于经”思想的影响下,作为“群经之首”的《尚书》对后世的中国古代公文的文体及行文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九条十款易导致歧义。其表述为“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似乎批复既可以针对下级请示公文,又可以针对内容含有请示事项的下级机关非请示公文。这是法规条文表述中不应有的疏漏,十分不妥。 一、“事项”功用、类型辨析 在我国公文处理法规用语中,“事项”一词使用频率较高,通常对形形色色的公文内容所述的备具体工作、活动、问题等,用“事项”作中心词来抽象概括、笼统指代。同时,为限定其确切涵义以适应不同角度的表述需要,除偶作虚饰外,一般在…  相似文献   

5.
詹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34-34,35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工具。公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行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办文人员由于不通晓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规定,撰写公文时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文不规范、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公正性。下面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些浅析以引起注意。 1、上行文没有签发人。新《办法》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样,一来主要领导可以对文稿进行最后的校准把关;二来…  相似文献   

6.
烽火台古称“烽燧”、“烽台”,是古代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和土堡哨所。南朝梁人徐敬悱有诗云:“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楼兰。”烽与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晚上放烟叫“燧”。《墨子·号令》云:“昼则举火,夜则举燧。”《史记》“索隐”中说得更具体:“烽,束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不少管理规章中,允许规范性文件使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相关文种名称的现象,以厘定《条例》与规范性公文的隶属关系为立论前提,以相关规章中对规范性公文名称使用规定的异见现状为样本,通过分析规范性公文的内容特质、《条例》中相关文种在适用范围和写作实践中的“规范性”属性,甄定《条例》中的规范性公文文种,进而揭示这种甄定在公文学、管理学和法制学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范铮 《档案管理》2015,(1):69-70
文章针对公文格式中设置版记项目有无必要进行讨论,兼对郑彦离同志的“格式中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项目应该取消”和“公文文尾部分不宜称版记”提出质疑,认为应把国家标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的“抄送机关”列入“主体”部分,并明确版记是通用公文格式的必备格式要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公文卷帙浩繁,历代制诰重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随着朝代更迭和国家治理的演变,对于古代公文的写作,这些重臣文人也都各有见地,形成了古代公文史上的诸多争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公文的文风之争——公文究竟是“华浮之作”还是“据实而书”,此番争论在历朝历代都有激烈上演。而相比之下,与公文的这种“华实之争”紧密联系的雅俗主张则如一条暗流,在各朝各代潜流涌动。  相似文献   

10.
蒙元时代存在一类名为“符文”的下行公文,此类公文由正三品的都省某部签发给正四品至正三品的衍圣公、腹里诸路总管府、部属机构等。综合考察《述善集》与碑石中的符文,将蒙元符文格式厘析为如下五部分:起首语(皇帝圣旨里),发出者(都省某部);某事云云(某申、某呈、都省意见、某部意见等),结束语(须至符下);接收者(某主者),符到奉行;签发日期(某年某月某日),制作者(令史某)承符文主题;责任者(某部全体官员自低而高署衔,当职者署押)。较于前代,蒙元符文行用主体与对象的级别范围呈现向上层收缩的趋势。从文书用语上看,以“皇帝圣旨里”起首是蒙元符文异于他代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1.
梁淑辉 《兰台世界》2023,(1):142-14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又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为统一公文体制在全国的推行扫清了障碍。秦始皇大力推进公文改革,统一公文文种、区分行文方向,制定并完善公文行文规则,形成了崇尚实用的公文文风。由秦始皇主导的秦朝公文改革,推进了我国古代公文的规范化发展,并奠定了我国古代公文的基本体制与形态。  相似文献   

12.
公文标题是公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揭示文件的主要内容和行文目的,方便文书处理工作,又便于文书和档案工作人员保存和查找文件。因此,拟写好公文标题是撰写公文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应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标题的有关要求,掌握  相似文献   

13.
谢琳惠 《图书馆》2012,(3):123-125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和谐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邵氏家谱》中所包含的尊敬先人、谦敬礼让、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等和谐因素,结合社会和谐的内容和要求,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阐述传统家谱中的和谐因素在社会建设中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求实、精简、高效--提高公文处理水平的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公文处理办法”将“求实、精简、高效”作为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贯穿始终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 ,提高公文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用网络的各种文体写成的公文不断出现,这种行政公文追赶潮流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对行政公文中的潮流用语的表现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原因,进而探讨行政公文中规范使用潮流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由我国名史学家王仲荣先生进行了校点。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齐书》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南齐书》校点上的遗留问题作进一步探究,以罅漏补缺。  相似文献   

17.
旧话重提     
近来,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用语中,“进行”之类的词语又多起来。如元宵晚会中的“中央领导同志同文艺界进行座谈”;《美国之音》也学着用起“进行”,如2月2日《时事经纬》中的“工厂进行生产的产品”。这些,显然不符合语言逻辑。同“文艺界座谈”,  相似文献   

18.
论民国档案文件中专用词语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国档案文件中供装叙的专用词语,我国档案学界研究较少。近年来,笔者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经学习张我德先生的论文《怎样阅读民国时期的公文》①,谨就我教学中对几个概念所作的反思,略抒一得之愚。一、“交代词”宜正名为“关界词语”今人视阅读民国档案文件为难,盖因其形成年代距今相隔太久、当时通行的书面用语与今差异较大,却往往既无标点、又不分段。除此而外,还因采用装叙的写法。装叙,指对一篇旧式文书写作中,引用已有的文件(或法律规章、书报文字、口述言词)的内容,来说明本文背景、缘由、依据等事项的一种常用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20.
王铭 《陕西档案》2001,(4):28-29
一、公文处理法规中办理主体称谓混杂现象例析 从理论上说,公文办理是一种由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行为过程.所谓办理客体,指该行为所作用的对象,即公文.所谓办理主体,指行为的施行者,并存在个体(指参与公文处理的撰写、审核、打印、收发、分发、承办、传阅、催办等人员)与集体(指收、发文机关及其办文部门)之分.本文仅就集体意义的公文办理主体,剖析公文法规中的称谓混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