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是“信息人”。人类经历了从自发“信息人”到自觉“信息人”的转变过程,成为“理性信息人”。“理性信息人”是具有强烈“信息欲”的人,是追求“充分信息”的人。“信息人”假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人类社会从物质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3.
环境意识是-种现代意识,它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环境之中的.环境包围着人,也影响甚至支配人的行为,而人也能影响环境甚至改变环境.要认识到人是"环境的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环境与人二者密不可分.环境设计强调人的"参与",体现"以人为本",即体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当代建筑学的观念认为:建筑是人类开拓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  相似文献   

4.
朱德庸 《知识窗》2014,(21):55-55
大家都有爱麻烦定律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制造麻烦的人,一种是解决麻烦的人。 制造麻烦的人,有时制造的麻烦,是帮另一个人解决麻烦;解决麻烦的人,又使解决的麻烦,对另一个人制造出了麻烦。  相似文献   

5.
人的定义 什么是人,7人的定义是什么?人有哪些本质属性? 关于“人”可以有许多种定义:生物科学把人作为具有杰出心智和思想的高等生物来研究:社会科学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结点的总和来研究:而从数学的角度看,人是时间、教育、环境等的多元函数。不同学科依据人的不同本质属性,从不同的方面来研究“人”。  相似文献   

6.
技术是人类在世的方式,其最终产物是以人造物的形式而存在,展示着人之为人的特质,是人类异于他物的表征之一;人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是价值性的存在,人正是依据主、客两个尺度进行价值选择,从而彰显人之为人的类本质。人的发展恰恰就是在技术与价值选择两者的不断变迁中完善自身,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  相似文献   

7.
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方式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设计艺术。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始终沉沦于"主-奴关系"结构之中。因为从过去到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始终围绕着两种基本观点旋转:一是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是主张自然是人的一部分。无论是将人归属于自然,还是将自然归属于人,都属于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的建构。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会将人消解于自然之中,造成自然对人的支配;认为自然是人的一部分,就会将自然消解于人之中,导致人对自然的奴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上看,自然既不是人的一部分,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当人与自然世界在本质上融为一体后,关爱自然亦即关爱自己,关爱自己亦即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开发和掌握人自身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奋斗,并以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实现人的发展,展示人的价值,获得人的尊严。创新教育就是要使人明白最基本的做人之道,建立起“使命-创造-发展”的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首先是人生教育,是人的使命教育,也是人的动力教育,只有自觉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的人,才具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屈世尚 《内江科技》2008,29(2):13-13
劳动生成了人的全面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发展的基础。从自然属性来说,人的本质是劳动产生的;从社会属性来说,劳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劳动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变化发展,劳动的解放将为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完善开创一个崭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音与力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人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有一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与元极学理论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契合。“力”是格式塔心理学连接外部物质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媒介物,而“音”则是元极学沟通自然界与人的媒介物。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剖析了元极图的内涵和它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的概念及元极学理论内涵和科研成果出发,探讨21世纪元极学的科学定位(人天科学部门)及元极学科建设等问题,认为元极人天科学应列入现代科学第12大部门。  相似文献   

14.
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理论向导,法治建设是在法治理念指导下的法治实践,二者呈互动之态。法治理念的发展需要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以提供思想原料,而法治建设只有在选择对法治建设历史经验客观总结、理性追求和逻辑升华而形成的法治理念时才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法治建设进程与法治理念之间的关系实例参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两个历史之问,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并从这两个问题入手,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实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所经历的艰难曲折为依据,系统地讨论和阐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主要和根本的动力。而作为反映和总结人类社会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论——政治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必将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有所扬弃,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中国革命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当代社会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特别是高度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不仅鲜明地表明: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的推动,还直接导致传统意义下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正在萎缩,并将逐步消失。这就不可避免地冲击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基本理论。文章作者提出的具体方案是:当今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产生和积累,并非简单的等于工人和农民创造的劳动价值,而是由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再乘以广义的科技放大因子。后者包括了智力劳动所带来的一切提高效率和创新的科技成果,以及规划和管理、市场推广、营销等带来的效率提高。在当今社会,这一效率因子,特别是某些高技术领域,可以很大。这就具体而定量地刻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章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广义科技效率因子,就是古典经济学中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不仅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补上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学概念,同时也给古典经济学中凭经验,唯象地引入的Solow residue(索洛剩余)参数,赋予了实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类比三要素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石益祥 《科学学研究》2004,22(5):460-463
汤建民提出了类比的三要素,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并对类比源和类比知识单元的选择作了初步的研究。本文则在汤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一步,并对选择类比泉的类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把数学知识作为类比源的类比。在笔者看来,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的选择事关所类比对象的认识,决定类比成果的大小和意义。因此,研究如何选择类比三要素关系到类比的成功与否,其意义绝不亚于三个概念本身的提出。  相似文献   

17.
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汤建民 《科学学研究》2003,21(5):467-469
对于类比方法的研究,以前大多是从心理学或思维学的角度去进行,显得较为基础。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类比三要素“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的概念,研究了类比过程中的两种最基本的知识迁移现象:知识抽象化和知识具体化,构建了类比方法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什么作为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将技术界定为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生存现象,可以发现在共时性层面技术作为中介、装置与生活的三种生态。由此,一方面可望统一技术本体论上的实体论、工具论与社会批判论;另一方面,从历时性考察,也可以得到一种社会发展的技术政治学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理论面广,实践性强,综合性强,且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如何在较少的课时内,将该课程的内容讲解透彻,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优化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考试方法改革等四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综述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孙永风  李垣 《预测》2004,23(2):41-47,60
本文对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指出以往的理论主要从绩效评价的状态出发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而对评价结果、绩效评价的过程、动态评价和从整体上研究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关注较少,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