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2.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3.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4.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造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②指《诗》《书》《礼)《乐》《易万《春秋》六种经典。 ,六部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亲: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鹿。 竹林七贤:魏晋名士秘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建…  相似文献   

5.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古代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生当春秋末期的孔子,曾以“博于《诗》、《书》”贵重于世,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  相似文献   

7.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8.
二胡随想     
中国文化精神充盈着音乐精神。《乐经》历来就被尊为“六经”之一。相传到秦火而淹没不闻,也有人说本无其书,如清《礼经通论》认为:“乐本无经也……故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先儒惜乐经之亡,不知四术有乐,六经无乐,乐亡,非经亡也。”这种看法将《诗经》看作《乐经》的本原,将《礼记·乐记》看成是《乐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学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充当了同一种文化角色,一起为礼服务。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说“六艺”     
“六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书证:《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11.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在讲述孔子时说:“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后面又接着说:“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被分为风、雅、颂三类。它的初名是《诗》,后来被称为《诗三百》,最后才定名为《诗经》。“经”和“诗”联系起来,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它之所以把“诗”和“经”联系起来,是因为“经”有特别尊重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相似文献   

13.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其产生时代的风貌。《诗经·国风》诗中的怀“归”一方面指女子怀春思嫁,另一方面指出嫁女子思归娘家。通过《诗经·国风》中反映女子怀“归”情思,可以探知《诗经》时期已进入了以礼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分析《诗经·国风》中的女子怀“归”情思,不仅有助于了解《诗经》时期的婚恋习俗和礼法要求,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诗经》“发乎情,止乎礼”这一抒情特点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在教育思想中的明确性从我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即可看到审美教育的内容。古代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又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礼”的教化作用在先,“乐”的情感教育作用又在诸多教育要素之首。孔子曾在齐地听到《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乐可以修内”,培养人的思想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了诗对人的感化教育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造就完美的人性。无论音乐,无论诗,作为审美的载体,“发乎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子常被要求掌握六种基本才能,这六种才能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即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德育;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射:射箭技术;御:"御"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政治层面的领导、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之争,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课题。作为政治改良人物,孔子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将平民中的士人培养成有道德、知识和才能的国家治理者。既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孔子扬弃前代课程遗产,借鉴前人经验,整理古代典籍,编制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用作教材,设为课程,讲学授徒,成效显著。之后这六种文献作为一套课程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六经”,逐渐替代“六艺”,实现由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这成为中国学校课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学校成为读书的场所。“六经”曾经滋养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学派。文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完全确立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五经为课程开办太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鉴别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及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古今中外都把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乐”。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把“乐”看作是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相似文献   

2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