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袁鼎生的审美生态观是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中比较成熟、比较有影响力的体系之一。他的生态美学之路可以分为自然之路、历史之路和现实之路。他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将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整生"作为审美的本质和本原,建立了立体旋升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网络辩证法,指出美的理想在于绿色艺术人生的、实现审美的生态自由的美生王国。  相似文献   

2.
语文生态课堂的建立契合了生态美学的生存理想,它的目的在于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美好的理想人生,使人变得更加完善.用生态美学的观点对语文生态课堂进行研究与思考,可以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及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悖谬"是卡夫卡热衷的美学手法,是卡夫卡生存体验在艺术上的升华。《饥饿艺术家》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其悖谬性具体体现为饥饿艺术家与观众、看守、经理、豹子以及自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小说描写了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及其对艺术的疯狂追求,最终他以死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小说通过饥饿艺术家面对的重重矛盾展示了卡夫卡的悖谬美学,寓言式地揭示了现代人非理性的生存处境和孤独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英语词组"ecological aesthetics"在国内被翻译为"生态美学"。但是在汉语中,"生态"是一个名词,而在英语中,ecological则是一个形容词。基于此,在《生态美学引论》一书中,程相占明确指出:"生态美学"就是"生态的美学"。这样一来,"生态"就不是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存在于生态美学的知识框架中,而是作为一种"生态的"哲学思维方式与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生态犯罪小说",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说中动物的生存危机也同样隐喻了社会某些弱势群体的处境.本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试析丘克笔下"非人类生命"与"无用者"们面临的困境与不公,并结合诸类"生态隐喻"探讨丘克赋予此部作品的独特魔幻寓言色彩,由此...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视角新颖、创意独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模式,以此来探索塞林格的创作动机和美学思想在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将蒲宁的《档案》与果戈理的《外套》进行比较,分析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含泪的笑”、尖锐的矛盾冲突、讽刺肖像画等艺术手法是蒲宁对果戈理的继承;对比手法的运用、讽刺的真实性、人物的生活化等方面是蒲宁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感在生命中具有丰富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维度切入郁达夫的小说,展示其小说从"感伤美"、"病态美"向"宁静美"转向的美学追求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 ,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深居中国乌蒙山区的六枝梭嘎长角苗,原始、古朴、独特的文化习俗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保护。脆弱生态本底里,世居民族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社会、生命三个维度的生态美学价值,在长角苗活态的原生文化中充分彰显。文章以长角苗的文化色彩为研究载体,探寻蕴藏于生态、生存、身体中生命美学的价值韵意,实现民族文化科学传承。  相似文献   

12.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小说翻译鲜为人研究,而实际上他的小说汉译也颇具特色。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的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适应、生态翻译的方法及"三维"的转化(又称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探讨许渊冲的小说汉译,以期为许渊冲翻译思想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引入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说、美学基本理论对体育属性、功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特有的具有"崇高"美学特征的身体运动的总称。身体运动是体育的表现形式和必要手段,"崇高"美学特征是体育与其它身体运动相区分的本质特征。体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作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满足人们的生存和享乐需要,还能够作为发展资料满足人们发展需要。对体育与体育教育的关系、身体活动和身体运动的区别、体育属性和体育功能的关系、体育美学特征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辨析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论转向"成为20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语言是使用者之间用来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语言去诠释对象.美学是人学,研究的范围应更广,美学应该研究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走向人类生存大系统的完美以及研究人类设计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在当代站到历史和美学的高度上看,形成掌握人类生存整体事实的思维,就应该是科学主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透过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小说流派旗手"白先勇的传统文化情结,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悲剧意识、美学意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首届全国生态美学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华美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与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使生态美学的首次研讨形成了多元对话的探索局面,现作综述如下:一、 对生态美学理解的基本观点面对生长在生态学与美学结合点上的生态美学,如何认识和评价它的性质,这是与会代表…  相似文献   

19.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期,福柯研究重心转向伦理学,生存美学就是其主要成果。作为福柯一生中最后的理论贡献,生存美学致力于寻求主体被解构后全新的理论出路问题,同时又承载着福柯对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深切感悟和力图实现自身审美超越的美好构想。生存美学的核心概念"关怀自身",不仅诠释了一种完美的生存境界,亦揭示出了生存实践背后向美而生的价值旨归。作为对古典诗性智慧的传承和对审美现代性的发扬,生存美学的可行性备受争议,但不能否认其仍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