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迁型陪读是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学生离开原居住地,进入乡镇或城市,在乡镇或城市中小学附近租房居住来长期照顾学生的一种现象。调查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从随迁型陪读对陪读家庭、被陪读学生和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家长理性对待陪读。  相似文献   

2.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国人所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在甘肃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内,"陪读大军"或"中国式陪读"现象比比皆是。其中,农村中小学陪读占了一大部分。本文以甘肃省"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县为例,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进行调查研究。一、会宁县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分析本次调查选取了县城两所高中和乡村一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地撤销了大量规模较小的村校或教学点。农村学校撤并后,大批的中小学生转到乡镇和县城读书,从而引发了农村家庭陪读的风潮。研究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全面分析陪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谈对甘肃省中小学陪读现状、原因、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中小学陪读现象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原因错综复杂;陪读现象愈演愈烈,呈上升趋势,并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城市周边向城市中心,小城市向大、中城市,高年级向低年级蔓延。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和集中办学的推进,中小学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本研究在对内蒙古自治区10个盟市旗县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陪读对家庭稳定、陪读带来的经济压力、被陪读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对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陪读引发的问题,认为集中办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家庭无奈之举等方面总结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5):180-18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即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城镇化建设影响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的陪读是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所以这类家庭的教育问题现实存在,小城镇环境影响对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实施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地撤销了大量规模较小的村校或教学点。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后,大批的中小学生转到乡镇中心学校读书,从而引发了农村地区家庭陪读的风潮。研究以贵州省K县H乡中心小学为个案,通过对西部山区农村家庭陪读现象进行实地调查。全面分析陪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如今家长“陪读”已司空见惯,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学校的附近,都有家长在学校旁边租房陪读的现象。甚至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读书的便利,不惜代价,在学校附近买房陪读。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以致愈演愈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社会、教育、家庭三个方面探究其“热”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最 近几年,每逢开学,在大、中学的周围, “陪读”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牵 动着一个家庭内每个人的心。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和切身感受,探析中学生“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 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 陶行知说:“中国社会对于小孩的教育普遍只有两个阶段:一是全然依赖,二是忽然自立。”中小学时代,所有的人都要求你听话、不惹事、什么事也不要管,只读“圣贤书”就行了。导致孩子进入高一级寄宿制学校就读时,又担心孩子很难适应这种完全靠自己打理的生活,干脆就来“陪读”,继续做好“…  相似文献   

11.
陪读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古时就有书童陪读的事。历史上"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习环境,其实就是陪读,所以,陪读不是新问题。陪读是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环境、好学校、好老师而产生的现象,是新环境、新形势下的特殊教育现象,是人们重视教育的表现。一般陪读指农村的孩子到城镇或县城、省城或者外国等就读,家长陪同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对整个陪读过程我们应该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陪读是我国目前教育非均衡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下的产物。陪读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源的流动,导致城市学校学生"爆满"、农村学校"空壳"现象。不仅给城市中小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和负担,而且造成农村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农村教育陷入了恶性循环。加强"陪读"相关问题的研究,剖析"陪读"问题的根源,将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转变"陪读"现象、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陪读"现象由采已久,尤其在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城以至省城去上学,自己也随行当起了"专职陪读家长",此举对学生的成长、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全面透析,究其根源,城乡教育差距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文章从六个方面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4.
采用社会学中的实地调查,对数十个"陪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解析了"陪读家庭"产生的原因、陪读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陪读家庭"的出现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陈德文 《教育》2013,(1):42-43
近年来,“陪读潮”在全国各地的乡村逐渐兴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农村家庭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不惜代价到县城、乡镇租房陪读。  相似文献   

16.
安林 《教师》2008,(18):28-29
陪读现象由来已久。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温饱条体下的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豪华条件下的教育是导致陪读现象的物质基础,而独生子女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又为陪读现象提供了温床。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17.
李明蔚 《文教资料》2010,(15):118-120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它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寻求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张世廷 《学周刊C版》2019,(25):160-160
近年来,中小学生群体出现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许多痛苦.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一些缺口.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缺失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路径探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选取贵州和浙江部分县市山区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在山区中小学相当普遍,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剖析了隔代教育的主客体原因;建议在政策、学校、家庭、村居、社会等方面为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提供条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杨敏 《基础教育参考》2009,(2):49-52,58
现如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种种形式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家长能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美国中小学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中主要扮演着学习者和支持者、主动参与者、决策者等角色,而我国中小学家长则主要是以学习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参与学校教育的。从法律体系、学校管理体制和思想观念方面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家长参与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