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然”,教师运用了启发谈话法。 教师问:“你们头上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头上是天花板。” 教师又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 学生答:“椽子。” “椽子上面呢?”  相似文献   

2.
大班?小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问:“班小一点不是更好吗?”教师反问:“班小有什么好处?”学者答:“班小,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不是更多吗?”教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但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关注不是少了吗?”这位教师道出了一个真理: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学习集体生活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程序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指导程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拍板”,学生“就范”;教师“定音”,学生“弹琴”;教师“铸模”,学生作文。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创造精神受到压抑。他们没有感情冲动,心里松池,产生不了写作欲望,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目标定向,分类指导”教学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教师:“激趣导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过程:读→思→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其中“过程”中的“读”,教师将“目标”定向激发动机,学生异步自学感知质疑.“过程”中的“思”,教师将问题导引分类研讨,学生领悟反思总结规律.“过程”中的“练”,教师将分类达标反馈回授,学生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5.
也谈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常有这种情况:教师问:“是不是”,学生答“是”;教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这种提问,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实际上无效益。因为这种提问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应予废止。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多“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应用,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应用。教学应以“学”为主。学生不愿学,教师得教学生愿学;学生不会学,教师得教学生会学;学生学得不好,教师得教学生学好:教师的一切“教”的活动,都得适应“学”的实际,“学”的需要。一言以蔽之:以“学”为中心,为“学”服务。谁真正明白这一点,谁就会放手让学生“学”。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学”,才谈得上教学过程真正以“学”为主。不妨看看四十五分钟内的课堂。该让学生熟读的课文,学生往往得不到熟读的机会;应让学生反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步骤:(一)Warmup1.教师播放歌曲“Whatareyoudoing?”2.日常口语练习:(二)PresentationandPractice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如:dothedishes,让学生做洗碗的动作。教师问:“Whatareyoudo-ing?”引导学生回答:“Iamdoingthedishes.”用相似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认读:drawingpictures,cookingdinner,readingabook,answeringthephone.2.做“快速反应”的游戏:教师说一个动词短语,如:dothedishes,让学生说出它的ing形式:doingthedishes.3.Let'schant:让学生边做动作,边配音乐说:Cooking,cooking,cookingdinner.4.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余学生…  相似文献   

8.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是正常的。对学生的回答在教师也不能判断正误的时候,可以抓住其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转化到对文章的理解上来。例如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提出的问题是:“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像无瑕的翡翠。”但一位学生的回答是:“绿得像青梅酒。”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通用五年制十册55面总复习第10(2)题时,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先出示题目:“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75.4减去x等于27.4。”教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向学生发问:“谁能列出这个方程?”一个学生答道:“这个方程是27.4 x=75.4。”教师对此不予理睬,又让另一学生答道:“这个方程足75.4=x 27.4。”教师仍不予理睬,并产生了急躁情绪,对学生不无责备地问道:“题意这么明显,就不能按题意线索列出方程?”  相似文献   

11.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教师怒斥道。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经典性的”教坛故事。一次,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教的是毛泽东的诗词《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中有两句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或许是为了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该教师便提问学生:“春风杨柳多少务?”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万千条!”教师非常满意。紧接着,教师问的就更精彩了:“六亿神州怎么尧?”学生答:“尽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实验的“双促双发”课题,全称是“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课题。它探索的语文教学形态与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1)教师角色发生了转换: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授业”者转向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人;从“解惑”者转向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2)师生关系发生转变:由“师道尊严”“老师至上”转变为“民主”“平等”“和谐”。(3)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由单一转向立体、多元,教师、学生、课文、环境整合为一体,整个课堂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系统。据此,古典…  相似文献   

16.
有以下两个教学“百分数意义”的实例: 一位教师在引入新课后,他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编解题目。教师按课本例子自编了两个应用题:①五年级100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20人,“三好”学生人数占全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②四年级200个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三好”人数占全年  相似文献   

17.
路培琦老师曾说:“能不能把教师的讲砍掉一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去实验,去描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德国福尔克曼教授也曾指出:在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然而,现实是有许多教师仍在扮演“过滤器”的角色。当一节课从教师喋喋不休中结束时,教师很累,下面的“小听众”也可“松”一下了,但教师起了“主讲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常识大纲前言中写道:“小学常识课是一门学生积极探索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如果教师不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课中,我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问题发表了一点意见,如:少说“非常好”。有的教师一节课说二三十个“非常好”。不要对学生说“老师只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或者“给半分钟思考”。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熟”的,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生”的。少讲寒暄的话,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学生“:小伙子们,姑娘们。”不要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喋喋不休,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不要常常廉价地表扬全体学生是多么的聪明。最好不要反复地用同一个句子问学生,如“: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听到了吗?”…  相似文献   

19.
某节物理课上,教师叫起一个学生提问:“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答:“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教师感到这不是期望的答案,但是似乎学生也没错,于是问题就被不置可否地放过去了。其实学生只是把“匀”解释为“均匀”,把“变”解释为“变  相似文献   

20.
一次课上教师甲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的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教师甲有些不悦,说:“怎么读的?一句话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在课前复习的时候,教师乙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把“钧”写成了“钓”,下面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笑,教师乙马上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写字的学生说:“写错了不要紧,可以想一想,改过来嘛。”学生认真地想了想后,轻轻地在黑板上写出了“钧”字。教师乙点点头,说:“对,就是这个字。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