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路是新闻院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依据两个维度——思想史论逻辑与当下现实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教学——将课堂教学分为四种路径,并分别予以考察.研究发现,不同教学路径均存在相应问题,同时,整体发展严重不平衡、不协调.不同路径需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对话,实现相对平衡、协调发展,为"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董小玉  秦红雨 《新闻大学》2012,(3):122-125,99
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透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课程教学的实际,探讨该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在课程的传授中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认识当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不仅要抓好新闻从业者的教育与引导,更要不断强化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是新闻传播教育铸魂育人的基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改革,要在史论学习中教育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在中西新闻观源流比较中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新闻事业性质的认同,坚持守正创新;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思考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林 《新闻前哨》2022,(16):10-12
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但深刻改变了传播格局,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认知习惯。在新一轮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通识基础和政治基础,面对当前新闻传播业界的变化以及教学对象认知习惯的改变,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优化应该重视历史和理论教学的作用,回归学科课程群,通过融贯佐证和体现经典理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性。同时,通过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模式,在守正中创新,切实提升课程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是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的科学理论,也是高校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重要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在打下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并对学生的"三观"产生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地有所侧重。本文从"围绕传播格局变化突出最新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展示、结合课本解读进行综合延伸分析"三个层面入手,对如何创新这门学科的教学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东南传播》2016,(4):155-157
<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研究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关于新闻本质、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和指导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经新闻传播实践检验和理论研究发展深化,具有无穷生命力和指导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新闻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框架前提。对于新闻理论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定盘星",具有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郑卓  陈莹 《出版广角》2021,(20):93-95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围绕目标设定、元素挖掘、方法选择、评价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探索,以期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培养出一批政治坚定、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8.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提出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总目标是:"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9.
教育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等特点,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支撑。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一方面需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需要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两个方面互融互补,实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后真相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新命题,教育工作者需立足时代背景把握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核心价值,探索建设性新闻教育实践的路径。建设性新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本框架下,将建设性新闻理念融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一次创新。我国的建设性新闻教育尚处于探索中,基于现实需求和教育困境,本文认为我国建设性新闻教育需要围绕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依托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1.
李乐 《今传媒》2020,28(1):5-7
《新闻理论》课程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观念学习和教育,需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进行教学优化。在教学内容上,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在文献阅读方面,要注重与时俱进,与当下的社会实践和新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更要坚持效果导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12.
黄瑚 《中国记者》2015,(2):29-30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编写的案例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付梓出版。作为主要编撰人之一的笔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中国新闻教育中的重量具有深切的体味,认定该教材的出版将有助于中国新闻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效果。在当今的中国,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结构、手段与方法已被彻底改变,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祁艳红  陈少志 《传媒》2023,(10):76-78+80
“四史”以厚重的史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其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现状,文章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三课堂”的协同路径,即教学的课堂、实践的课堂与网络的课堂协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而赓续党的精神血脉、更好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为部校共建的新成果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各新闻传播院系以及专业课程,都在探索大讲堂运行的长效机制和内容实施的有效做法。因此,将优秀的实践方式及时凝练并推广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北方民族大学新闻评论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大讲堂内容随机融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中,形成思政元素素材包,从而构建起大讲堂内容融入的长效机制;同步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适时地拓展了大讲堂的内容,扩大了大讲堂的影响力;让学生复述、讲解、分析和评价大讲堂内容,撰写心得体会并完成线上测试题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大讲堂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思政教育与新闻教育之间的特殊关联,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以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为切入口,探索课程思政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加以运用的现实。课程思政并非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简单结合,其遵循着教育的规律性、权威性、有效性、全面性等内涵诉求,将此纳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在观念、知识、能力、素养四个层面探索更丰富优化的体系,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性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文科建设"是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做出的战略部署,也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方向.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应该实践智慧教育,通过强调人机协同的教育理念、打造"新闻传播学+"的学习空间、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智慧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17.
徐占品 《东南传播》2012,(10):93-94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些非新闻专业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新闻课程。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师资教学转型困难和教学课时得不到保障等原因,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存在一定困难。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内容整合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在非新闻专业新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是重要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理解传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组织社会调查,结合社会发展延长教学环节。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必将在新时代展现其迷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粟战 《新闻知识》2021,(2):71-74
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的强势推动,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多元化思维培养、模式创新场景应用、新技术技能实践和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与时俱进,善于把创新技术融入课堂实践与情景教学中,优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融合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本文从通识教育的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