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迅与冈察洛夫是中、俄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们对阿Q与奥勃洛摩夫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期望能重建中、俄国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现代民族文化。但是,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所采取的诠释角度和所要达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体现的是在国家被半殖民化、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的一种"强国保种"的主体性愿望,而冈察洛夫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却带着强烈的"脱亚入欧"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审视当下我国知识分子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性批判者之间精神样态的差异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生态、文化价值、言说的话语环境分疏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国民性批判的非适切性之缘由。这包括在新的又红又专标准的要求下,当下知识分子已犬儒化;当下知识分子心智、德性成熟水平决定了他们难以胜任进行国民性批判的角色。与此同时,国民性之劣根性已非往昔那样令人可憎,甚至成了可爱之品质;观照和批判国民性的文化价值标准也非往昔那样清晰、确凿;国民性批判会遭遇现时的沉浸于乐观文化的大众、新兴无产阶级和制度批判主义者的抵制。  相似文献   

4.
李喜华 《文教资料》2008,(20):12-14
鲁迅与王小波都借杂文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批判,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阅历、个性等的不同,他们的国民性批判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同;2.切入的视角不同:3.批判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的国民性理论把种族和民族国家作为理解人类的首要准则,鼓吹种族优劣论和欧洲中心论,为他们征服世界各国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被征服者的发言权。但是,《新民丛报》学人提倡的国民性理论已经与此完全不同,它主要在于通过批判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奴性以提高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6.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虽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是指近代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不足——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批判性的自我体认。大体说来,近代民族反省经历了对器物、制度与文化根本之不足进行反省的三个阶段。从国民性批判及民族精神反思的意义上说,近代民族反省则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启蒙的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浪潮的涌起与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达到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自省、旁观、比较成为近代民族反省尤其是国民性批判的三重视野。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是近代民族反省思潮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信息的关联是人本立场和文化性质的。鲁迅对人性的态度充满矛盾,尊崇之,又怀疑之。鲁迅语境对人性阐释的重心不是善恶问题而是人性脆弱、易变和可塑的问题;希伯来文化中的人性是阶段性的,起源时候神圣,犯罪之后可怕,恩典之中完美。鲁迅精神因素与希伯来文化资源的关联对中国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路遥文学的人性美是多方面的。朴实美、悲情美、人情美的交错,展现的是路遥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带给读者的则是复杂的心灵感受。文章重点分析了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通过作品举例展现了路道人性美的多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后,中国关注俄苏文学。在译介和接受中,鲁迅与瞿秋白都注意到了果戈里对俄苏“写实”传统的先导意义,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其艺术成就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而由于审美趣味和学术视野的不同,鲁迅与翟秋白对果戈里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反映出他们为中国文学谋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各自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心理学领域中兴起的历史主义研究潮流 ,是基于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和 2 0世纪俄罗斯精神哲学而建构起来的一种面向社会生活、尊重人性、提倡自由、张扬个性的心理学流派。持这一观点的俄罗斯心理学家对人心理的论述各有灼见 ,甚至观点截然对立 ,但是他们的主导思想却不乏上述特征。这种思想是俄罗斯科学精神和民众意识的体现 ,反映了俄罗斯哲学主导思想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而儒家思想,周秦及宋明先后辉映。宋明儒学,上承孔孟成德之 教,融贯儒释道三家之学,更臻于精微。以两宋来说,北宋诸儒,远绍儒家经典本义,讲天道、诚体,而归宿于孔 孟的仁义与心性;南宋干淳以后,学派三分,就是朱熹、陆九渊与吕祖谦之学。三家同时,但是不相合,就广义 的思想渊源来说,朱、吕、陆三家同出伊洛,而朱熹承受小程的规模,又融合周敦颐、张载等人,主"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集两宋理学的大成;而陆象山则心印大程,其高明处也像大程,主明心见性、明辨义利,以开发 "本心"为主,深深影响明代王阳明的心学;而吕祖谦的学术,本有家学之传,又兼传关学,究心中原文献,重典 章制度、历史与事功,成为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 学问与德行的成就,必须师友的切磋夹辅,否则必"孤陋而寡闻",甚且愚顽不灵。朱、吕、陆三人学术虽然 有异同,但是私谊却非常笃厚。考朱熹的交游,当以吕祖谦最为亲密。笔者在1985年著有《吕东莱之文学与史 学》一书,略提吕氏的师友朱熹,只是限于篇幅与内容重点,未曾详述他们两人彼此的交谊。 今考朱吕的交谊,诚属莫逆之交、生死之交,哲人相重的显例。征文考献,草撰本文。首先论述宋代理学的 渊源,以明宋代理学的背景;再来简介朱吕的生平;其次考述朱吕的交谊,由初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文学活动,具有复杂的多向度的意味。他赞美摩罗诗人,欣赏的是他们对人间隐秘的发现,其文字都是失败或抗拒失败的内心的外露。小说中呈现的对现象界的内在性的穿射,杂文中对人世间本质的关注和虚妄的颠覆,对假象的警觉,都说明鲁迅是一个忠实于存在、历史和自我的人。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相似文献   

19.
路翎的文学创作风格与俄苏文学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气质上,特别是语言风格、作品人物的行为模式以及关于人物的潜意识描写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即:文本中的人物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都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模式主要呈现出“毁灭”与“复活”的鲜明特征;在描写人物的潜意识方面,都非常注重利用“梦境”与“幻觉”来进行深层揭示。路翎与俄苏文学之间存在的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影响/接受”关系,其中渗透着作者的许多独特思考。相较俄苏文学而言,路翎的创作风格整体上呈现出“趋同”和“悖离”的二重特性。  相似文献   

20.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历史文化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嘉轩、鹿子霖是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们的品质与人格折射出了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层面。田小娥和鹿冷氏是书中最值得人们同情的女性形象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人的本质追求与残酷的文化环境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朱先生则是一个象征 ,一个历史的象征 ,更是一个文化的象征 ;黑娃与白孝文的命运多舛在书中最具代表性 ,但其个体的命运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却又显得微不足道。整部作品突破了政治、阶级斗争的局限 ,深刻把握和写出了传统文化在农民心理深层的积淀 ,展示了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