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河要架桥     
层次的安排与段落的划分是分不开的。段落是文章、报道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又是构成层次的基础。段落划分得适当,层次才能分明,读者看起来才省劲儿、易懂。反之,段落划分不当,必然造成层次不清,读者看了会不知所云。因此,段落的正确划分,是层次井然的前提;层次清晰,又是段落有机结合的结果。上一节已经说过层次的安排,这一节就谈一谈段落的作用与划分。划分段落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承上启下。以郭梅尼《社会主义的乳汁》头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说服力强、令人感奋的业务研讨文章,值得一读。作者关于绍兴的三篇报道写得好,体会文章也写得好。好就好在有真情实感。作者的实践说明,只要一线记者开动脑筋,真正下一番功夫,就一定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风格、有文采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3.
李涛 《新闻界》2004,(4):90-91
不少人不太会也很“害怕”写“成就”题材的报道,自己写得头昏脑胀,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不仅文章没有“成就”,人家原本的成就也常常给写没了。可是一年到头了,总要回顾一下成绩,就得在岁末年初搞过去一年的成就报道,每逢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会议的召开,也都要搞一些成就报道,每遇“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也要搞相关的成就报道……总之,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隔三叉五就要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  相似文献   

4.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西方记者的新闻报道写得比较活泼,不受固有框框的束缚。这话大抵是不错的。他们的报道之所以能写得活泼多姿,灵活安排报道结构是重要原因。“结构”一词,原泛指一切事物内部各种成分(或材料)的联系及其组合方法,最后表现为一定的外部特征。新闻报道的结构形式,指的是记者对已经过滤的新闻材料布局的总体性安排,即按什么方式来组织新闻材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西方记者在安排报道结构时强调自我一体,强调有独立  相似文献   

6.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提起会议报道,记者感到难写,编辑感到难办。难写者,还得写;难办者,还得办,以致带来会议报道成灾。报纸、广播、电视上是大会小会会连会,领导文章篇连篇,编辑记者满腹牢骚,读者听众议论纷纷。特别是地方报纸,会议报道更为突出。近来,笔者浏览了80多种地市县报,几乎是期期报纸有会议报道,家家报纸有会议报道,而且大部分会议报道发在一版显著的位置。有些报纸的第一版上,一期就有二三篇会议报道。有家报纸一期一版上,发了8篇稿子,其中4篇会议报道占去版面的五分之四。这些会议报道,多属一般工作会议和业务会议,如春耕、夏查、秋收、冬管等“四季歌”类的会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难,难在其专业性强.术语难懂,让人如坠雾中;数字枯燥,记者写着劳神费力,读者读起来"就像喝了一杯苦涩的水".与其大家都痛苦,还不如记者换换思路,用另一种方式把报道写漂亮,写得"有滋有味".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巧妙的构思,新闻是要讲究构思的,经济报道更是这样,构思不同,采访方式不同,写作方法不同,写出的文章质地也有所区别.构思独特,报道也必然"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9.
科技报道在读者的心目中,容易与枯燥、平板、深奥、难懂联系在一起,因为科技本身往往是某些理论、技术上的突破,所以这种报道往往也写得比较艰深.其实好的科技报道完全可以写得通俗、形象、生动.科技本身是来自生产又服务于生产,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写科技报道应尽量将科技与生活、与生产联系起来,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请看有机硅,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用品,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中有所突破.那么应如何反映这项新的科研成果呢?某报曾为此发过一篇知识性介绍文章,读来通  相似文献   

10.
反对特殊论     
短不了的思想障碍之一,是特殊论。有人说:一般报道可以短,典型报道不能短。这是一种特殊论。是的,介绍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要求比一般报道写得具体一些,深刻一些,因此,可以写得稍长一些。沒有一定的篇幅,就说不清楚问题,就  相似文献   

11.
写作拾萃     
《视听界》1990,(4)
挤干“水份”,扬净杂质报道里掺有太多“水份”,自然要冗长。因此,挤干“水份”,象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读者就不会摇头了。看农民收获粮食,总是扬净晒  相似文献   

12.
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要实践活动,理应成为我们记者和通讯员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重点。“焦点”也好,“重点”也罢,都得靠稿子说话。拿不出好稿子,指导不了面上工作,一切等于零。许多训练来稿之所以不能见诸报端,就我看来,恐怕与如下3个问题有关:一、写得太实。如果说政治教育的报道容易写得太“空”的话,我们的训练报道往往容易写得过“实”了,大多是就训练写训练,就演习写演习,陷到技术性的圈子里出不来。这可以说是多年来训练报道的一大通病。不少训练来稿,所以似“泥牛入海”,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吃了技术性…  相似文献   

13.
句组既然是一种由若干个句子构成的语言结构,自然就有一个句子安排与层次组织的问题。句子的安排无非是句子先后顺序的排列以及句子之间的连接和相互关系的处理;层次的组织主要是指哪些句子间的关系更密切,可以结合在一起,以及层次的安排,连接和过渡等。结合在一起,以及层次的安排,连接和过渡等。句子安排与层次组织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者处理得好,那就会使句组成为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浑然和谐的整体,从而更清楚更有力地表达中心思想。例如: 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1防护  相似文献   

14.
用新观念报道新人某报登了一篇宣传市级领导干部为政清廉的文章。应该说,整篇报道写得还是比较实在而极少虚夸的。可是,读者看到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经济报道,首先应该是融思想.社会、生活、文化、甚至民俗民风为一体的报道.写得太直、太白就容易使人产生太硬太死的感觉.而一篇经济报道又往往因为写得直白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赋予经济报道一些形象、一些色彩、一些情感,便会增加其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解题之前,先举一例: 一次,我们单位有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党委改进作风的报道,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内容真假参半,有些荒唐,被报社采用之后,引起了舆论哗然。一些同志要找领导对质辩论,弄得党委十分被动。党委在会上宣布这篇报道是假的,并做了一些工作,方挽回一定影响。经过这样一折腾,一些读者说:“这样的报道,还不如不写。”“还不如不写。”不写,在刊稿登记本上是零;还不如零,那岂不是负数吗?文章很漂亮,刊用时位置又很醒目,但是失真,就显得十分丑陋了。这岂不象代数中“正负相乘等于负”的公式吗?  相似文献   

17.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8.
技高新闻,是记者和通讯员无意中爱犯的毛病。平时在寻到一个典型事例或典型人物,往往希望将它写得光彩照人。写干部就力求写得“扶躬尽瘁”“几十年如一日”,写普通劳动者就是“无私奉献”,写劳动模范就是“勤勤恳恳、脏活累活抢着干”,报道开头先高度评价,结尾也不忘“获得~致好评”。这不符合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文风·过高的溢美之词容易给人虚假感,影响整篇报道的可信性,使一粒棋子坏了全局。《这样开会好》这篇报道就写得真实可信。作者很注意把握分寸实事求是,没有刻意褒扬之词。第二段写具体过程,客观简洁,不加修饰地就…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10月,《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以多半个版的头条位置刊发我采写的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一:农民负担重在哪里?》尽管文章写得较为一般,但立即引起了当地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关注。1998年12月17日,该周刊又以同样版面、位置刊发了我采写的后续报道《河南农民问题调查之二:村委选举——农民选你才能当》,此文也同样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明义看了文章后对记者说:“文章写得很好!就需要你们这样的记者写这样的文章。”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冯晓武看到《河南日报》转载的这篇文  相似文献   

20.
增强现场感     
作为一名外勤记者和驻地记者,现场会议报道是经常碰到的。有些现场会是上级党委、政府召开的,采访会议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会议精神必须见报,没有任何折扣可打。因此,如何做到既把现场会报道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现场感,又能起到传达会议精神之目的,是新闻界探讨的问题。几年来,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摸索,写出来与新闻界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