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媒体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书中写道:“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当下,中国正处在各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 价值多元,观念纷繁,世态万千。因此,媒体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2.
杜杨 《新闻战线》2012,(5):91-92
面对媒介能力日益增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表示出极大的忧虑:"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一直以来,暴力新闻频频亮相媒体或媒体抓住某暴力新闻大肆炒作,已经见怪不怪。受众对新异、刺激的新闻有一种本能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魏计星 《大观周刊》2012,(28):58-58,61
犯罪根源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对犯罪根源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性问题。古今中外对人性的善恶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概括起来有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论和无善无恶论。人性之恶可以表现为自私、攻击、嫉妒和纵欲等方面。人性之恶是犯罪的心理动因和原始动力。人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人性之恶,这样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4.
钱晓文 《青年记者》2016,(34):87-90
媒体情报功能的影响及成因 1.从媒体从事情报活动情况的影响来看,其情报功能与新闻宣传等功能是并行不悖的关系,类似“耳目”与“喉舌”之间的关系;情报功能扩大了媒体的服务对象和范围,但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目的可能导致媒体“为恶”(服务法西斯战争)与“为善”(服务抗日战争即反法西斯战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张瑀 《新闻世界》2014,(9):151-152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数量的激增使得现代广告创作逐渐陷入瓶颈,有很多人认为广告要美,要让人赏心悦目才是广告艺术性的表现,但从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艺术形式来看,"恶"也可以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恶"转化为"美",适度的将"恶元素"融入现代广告会使现代广告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广告效果方面变得更"美"。  相似文献   

6.
权力的傲慢与人性的扭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分辩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没有设立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以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他们认为人可以行善或行恶,条件好,就行善;条件不好,就行恶,所以要消除腐败,关键是要避免产生腐败的温床和体制。  相似文献   

8.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月十日星一三月十八日阴雨竞日 得孟劬书,索其所作<滇语>序稿,即复. 何孟祥来,与论人才,当求及君子、小人之分,君子、小人之间,尚有一种人,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当转移之.  相似文献   

9.
5、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似是而非”,从来者久矣。最早似乎是出自孔老先生之口,《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这里,列举了孔夫子所厌恶的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把禾苗搞乱了;厌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11.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12.
《恶时辰》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6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无名的小镇,小镇笼罩在暴戾、虚伪、压抑、冷酷的氛围之中。而小镇上的人们——法官、检察官、神父、理发师、电影院老板……包括象征着独裁的镇长,无论是谁,都无法置身于令人动魄惊心的“恶时辰”之外。“恶时辰”之中,没有不恶,只有更恶。“恶时辰”里的社会,是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兰台内外》2006,(3):1-1
“以热爱社国为荣,以危害国家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为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知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相似文献   

14.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公开传播,网络媒体也提供了更快捷的渠道.这对媒体和受众来说本是好事,但一些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失当,小事恶炒,个案恶评,引发集体非理性.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可以通过为读者社团提供专题信息服务、辅助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平台、提高社团成员信息素养水平等方式为社团服务;读者社团则可以通过宣传图书馆服务,组织开展立体式导读、活人图书馆、游戏服务等方式为图书馆服务,两者互助共赢。  相似文献   

16.
<四库总目提要·青箱杂记>条云: 晁公武<读书志>谓所记多失实,又讥其记成都置交子务,误以寇瑊为张咏.案处厚以干进不遂,挟怨罗织蔡确<车盖亭诗>,骤得迁擢,为论者所薄,故公武恶其人,并恶其书.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恶推手"促生了网络事件的发生,又将网络事件推向了高潮,从而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并在虚拟和现实的环境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拟以被天涯网友评为2007年度十大网络事件第一名的"3377事件"为例,对"网络恶推手"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网络恶推手"是"3377事件"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全国多家卫视恶播,虽然这是一个个案,但却在很大程度反映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团长》恶播事件的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分析恶播背后我国电视剧市场及卫视台发展竞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杜骏遥 《视听界》2007,(4):96-97
德国人瓦特松说过:“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有关恶与善的命题引起过很多社会学家的争论,德国的社会学家弗朗茨·M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叫《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并且因此而获得1999年德国图书金奖。可见人们对恶的关注以及被恶吸引时的无奈、羞愧和困惑。  相似文献   

20.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