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资助体系,帮助诸多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各项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些新问题,如诚信缺失、感恩意识不强、贫困生不能合理分配助学金等现象,反映出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应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宣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随着在校贫困生人数增加和贫困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成为了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感恩教学体系、社会服务体系、贫困生认定体系和贫困生自主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谭群英 《科教文汇》2009,(36):63-64
高校贫困生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资助项目落实和日常管理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唤起大学生的友善、互助、关爱等情感,就能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应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资助育人是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人数增加,高校资助工作出现了困难生认定难度大、认定机制不完善、重经济资助轻心理帮扶、重单向给予轻资助育人、重无偿资助轻感恩诚信教育等问题。钦州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如精准认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准评定,学工部门与职能部门相结合;关怀教育,经济扶持与心理帮扶相结合;助人自助,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立德树人,诚信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诚信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格品质,也是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高校资助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存在大学生缺少诚信感恩意识的现象,这就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现状,围绕现存的问题及工作核心,深刻剖析诚信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之中,从完善顶层设计、创新育人体系、打造育人生态、丰富社会实践等层面融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摸索出一条“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6.
仝江红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5):I0013-I0013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从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良性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加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一方面能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文明素养,另一方面能使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文章通过诚信缺失的表现,寻找合适的培养贫困生诚信的具体措施,真正实现建立"奖、助、贷、勤、免、减"多种资助手段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正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教育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应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从而推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良性和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给予高校大学生教育高度重视,使贫困学生也能接受同等教育。然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在对大学生提供资助同时却忽视了对大学生感恩思想教育的引导。因此,高等学校对贫困生资助后必须强化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资助体系中的制度缺陷,完善资助体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江旭梅  唐子蛟 《内江科技》2011,32(7):86-86,90
随着高校贫困学生的增多,贫困受助学生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贫困受助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理财教育以及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从物质和精神上帮扶贫困生走出贫困,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袁雨茜 《科教文汇》2013,(30):165-166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不断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高校助困模式的不断发展显示出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重视。但是,我国目前以高曝光率为特征的助困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助困力度的加强.缓解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带来新的问题:有的贫困生增加了精神或心理压力、有的贫困生养成了依赖习惯等等。如何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同时,保护好贫困学生的个人生活和隐私受到尊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丁  程龙 《科教文汇》2014,(3):68-69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困难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探索资助项目为基本组织单元的学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瑜 《科教文汇》2014,(34):180-181
当前,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面、受益面在不断扩大,很多贫困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缓解了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了学业。然而,这种经济资助实质的资助模式弊端凸显,对贫困生更为突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引领不够,为此,笔者提出“经济资助———精神引领———能力提升”的“铁三角”优化模式,从减轻贫困大学生最直接的经济困难问题到减轻对贫困大学生影响更深、更久远的心理问题,最终过渡到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理  龙霞 《科教文汇》2014,(3):191-191,197
“助困育人”是高校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是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及自我成长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高校“助困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校“助困育人”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丁立华  王传君  刘富江 《科教文汇》2012,(1):172-172,182
随着高校招生及收费制度的改革,普通高等院校的特困生队伍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对这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面临着不同寻常经历的大学生从内心表示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为了切实做好高校特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特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蓝辛娇 《科教文汇》2012,(22):195-196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高校贫困生职业生涯概念模糊、综合素质低、就业成本负担大等问题,高校应进一步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强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贫困毕业生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完善资助体系,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赵红 《科教文汇》2014,(10):199-199,201
本文在分析了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欧文亚隆团体辅导的特点后,探讨了欧式团辅在贫困生中的应用,旨在为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治疗模式,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精准化资助投入资金不断增加,受资助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就有许多问题涌现,如高校贫困生评定困难、贫困资助工作质量参差不齐、贫困生出现心理困境,等等。为了更精准化地资助,我们提出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贫困生群体,建立信息化动态贫困生数据库,构建网络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平台等方法,真正做到精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周存君 《科教文汇》2011,(22):176-177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贫困生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与帮扶,有助于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赵慧敏 《科教文汇》2011,(33):23-24
本文指出在国家新的资助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三大困境,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生的教育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三观"起了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