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刘俊 《大观周刊》2012,(45):324-324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有些老师则不然,学生死气沉沉,甚至有时气氛很紧张呢?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问题。语文教师要想讲好一堂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有较好的课堂语言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2.
崔文婷 《大观周刊》2012,(49):230-2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普通话的训练机会非常多,只要教师留心,学生留意,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了语文素养,为今后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相似文献   

3.
冯巍 《大观周刊》2012,(45):316-31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此举、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下面就此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崔海娟 《大观周刊》2012,(14):211-211
借助“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实现教学目的,能大大节约教师的时闲.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郑广瑞 《大观周刊》2012,(45):354-354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窟《师如能恰当得法地运用好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小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7.
任晓玲 《大观周刊》2012,(52):284-285
我经过几年课堂教学的锻炼,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虽说是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很精通,却应义不容辞地、认真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好此项语文活动。通过自己的学习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杨仕君 《大观周刊》2012,(45):327-32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及其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9.
陈晓欢 《大观周刊》2013,(6):146-14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说过:“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活跃智力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快乐学习是多么重要!但是有些语文教师走人了误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最大容量地让学生记住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自己拼命的讲、学生拼命地记,使自己很累,学生更累。  相似文献   

10.
方义榕 《大观周刊》2012,(51):289-290
小学语文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笔者认为:“启、读、练、知、结”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南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相似文献   

11.
马卉 《大观周刊》2011,(44):250-250
计算机是一门新学科,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贺芳 《大观周刊》2011,(20):81-8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语言去实施,教学语言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学习中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说好每节课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运用幽默而富有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马苏蕊 《大观周刊》2012,(51):298-299
何为“语感”?“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语感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何代进 《大观周刊》2012,(37):258-258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切,使人受益终身。大量阅读,对学生而言,能提高读书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乌兰 《大观周刊》2012,(26):181-182
课堂教学它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活动,而是思维空间的立体运动。每一位教师不能一味地“教”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法,变“讲堂”为“学堂”,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重视体态语言在小学蒙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功能,不断运用启发式教学,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陈云香 《大观周刊》2011,(47):131-131
语感训练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对学生语文的兴趣与好的学习习惯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达到既训练了语感又发展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胡颖 《大观周刊》2011,(38):146-14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是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我认为读仍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元胜 《大观周刊》2012,(18):220-220
小学语文中的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文”的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与文字材料的理解、运用与再创作的能力。目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倍感吃力的是无法完成一篇文字生动、语言较为缜密、人物形象鲜活的文章。信否,请看我校小学语文教研组一次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纪要。  相似文献   

19.
孙艳艳 《大观周刊》2012,(41):280-280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20.
张永强 《大观周刊》2012,(36):171-172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