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欢乐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泼水节的时间,第2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快乐情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傣族人民狂欢到深夜的快乐气氛。【学情分析】作为云南人,学生对泼水节都有所认识,有的学生还亲身体验过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因此,在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紧扣课题中"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及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了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图文结合,充实教学内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凶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的知识了解较少,要想与课文产生感情共鸣必须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并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紧扣“欢乐”来写,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课文配有插图,生动描绘了傣族人民相互泼水和唱歌跳舞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案例】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的美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教材理解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叙述了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黎明城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作者先写总理到来之前的情况 ;接着写傣家人欢迎周总理到来时热烈、隆重的盛况 ;再写周总理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最后写幸福、难忘的感受。作者重点写了欢迎和欢度两个场面 ,表现了敬爱的周总理关怀各族人民 ,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高贵品质及各族人民爱戴敬爱的周总理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周总理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场面。教学难点 :体会周总理关怀各族人民及各族人民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泼水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新增选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关怀,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  相似文献   

7.
《欢乐的泼水节》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之意和深深的民俗风情。但是,对于江南的学生来说,傣族的泼水节离他们很遥远,很难理解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切身感受到欢度泼水节时人们的浓浓的喜庆之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决定用“情境教学法”,把全班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走入课文情境,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感受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和我预设的效果有很大差距。课后反思,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这篇课文写的是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动人情景,再现了周总理对傣族人民的关怀,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里的“笑容满面”、“特别高兴”、“开心”体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参加泼水节时无比高兴的心情,“一手……一手……”、“祝福”、“一边……一边……”、“祝愿”展示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幸福”、“难忘”表达了傣族人民1961年过泼水节时的感受。两颗连在一起的心表现了…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泼水节》描写的是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时无比幸福、欢乐的情景,表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感情真挚,文辞优美,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之间那种难忘的真挚感情,达到吟咏品“难忘”,美读颂真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正>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目标是丰富多变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追求灵活的秩序。语文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凸现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应力求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但要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泼水节这一异域风俗的象征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教学目标是丰富多变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追求灵活的秩序。语文课堂是灵动智慧的课堂,是凸现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趣味,应力求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但要让学生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泼水节这一异域风俗的象征意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难忘的泼水节》描写的是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时无比幸福、欢乐的情景,表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深厚的感情。这篇文章感情真挚,文辞优美,教学时,要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之间耶种难忘的真挚感情,达到吟咏品“难忘”,美读颂真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叙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1961年共度泼水节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血肉关系。引导学生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幸福的”、“难忘的”节日,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如果教师紧扣“难忘”一  相似文献   

14.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存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美好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如何接通学生情感的纽带,让他们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到“泼水节”的快乐是。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阅读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有三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的篇目是《欢乐的泼水节》。该文介绍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示了一个洋溢着欢乐吉祥,幸福美好的意境。在集体备课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民族的差异,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课堂教学中,如何接通学生情感的纽带,让他们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到“泼水节”的快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应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深入。执教者决定以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17.
B案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人声鼎沸”等词语。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第3、4自然段。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课文再现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人们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由于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为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拓展课文内容,积累、迁移、拓展语言。“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情境渲染、比赛读…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泼水节”语感训练史红《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总理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感,其基调是欢快的。教学本文,可以通过语感训练使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一、加强朗读,品味任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