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明月 《文教资料》2014,(7):111-112,124
“中国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梦美,教育任重,高校作为教育施展的重要阵地,承担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知识女性作为高校重要群体,在建设和谐高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伟大中国梦,高校知识女性责无旁贷,这不仅要求知识女性自身努力,而且要求高校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向警予女性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女性教育目标、女性教育内容、女性教育方法、女性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意义深远。考察向警予女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拓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对当下开展女性教育,实现女性发展,汇聚广大妇女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凝结了亿万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职生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在分析了高职生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应具有的内涵以及现实困境的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课对高职生实现“中国梦”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中国梦”。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显然离不开教育的助力。没有众多人才的理想教育,“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失去智力资源的强力支撑。如何将“中国梦”融人到中小学理想教育,是一项紧迫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女性教育”则是把女性作为教育的对象,它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一些。除上述内容外,一切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心理、社会教育都可包括在内。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由于篇幅所限,所谈女性教育主要是指使妇女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即通过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各年龄段的女性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袁贵仁部长提出了“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有教无类,意指教育公平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意指教育个性化,这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终身学习,意指教育可持续性,这是我国全民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人成才,意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支撑。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梦”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利于“中国教育梦”助推“中国梦”,最终实现人人成才、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国梦”,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高素质的主力军。“中国梦”是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新形势下的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提高其自身的热度、精准度、厚度、自由度和渗透度,以适应“中国梦”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付洪涛 《文教资料》2014,(15):134-136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主体。“中国梦”的阐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三个倡导”,探索可行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践行“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立足国情,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向全国各族人民描绘了个人与祖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明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目标,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增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适应性,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主题,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新形势下,凝聚大学生青春正能量托举中国梦,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10.
教育权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妇女的一项社会福利,对中国女性而言教育更是实现平等、公平、独立等愿望的基石。要保证妇女权益,就必须搞好妇女教育,教育是实现妇女权益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扫盲和普及中小学教育,使很多妇女识字、脱盲,使女童能够上学,女性人中的文盲比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存在缺失的现状,在开展信仰教育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既有日益感性化、感官化的价值理念的挑战,也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的挑战,更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也是每一个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梦。高校应在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中国梦”的实践中推进信仰教育,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结合起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作为我国宣传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阵地之一,如何推动我国高校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要努力建设“生态高校”,着力培育高校生态主体(各级管理人员和师生等)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国高校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人民的教育梦即中国的教育梦。  相似文献   

13.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第一梦,是他传奇创作步入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借戏曲创作弘扬其“至情”之论的先声。本文是《紫钗记》评注的一部分,从其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编入手,着重探讨该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成就,兼及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经进入2013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但还没有用单独的章节系统论述"中国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路径有: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外化为实际行动;把"中国梦"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把"中国梦"融入道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把"中国梦"融入法制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把"中国梦"融入择业和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择业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报国梦、成才梦、创新梦,"中国梦"主题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有利于大学生砥砺健全人格。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应体现"四个结合":与思政课堂结合,与学生成长结合,与文化建设结合,与实践育人结合。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国内对生态德育发展研究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梦想之后,生态德育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小学生态德育以及高校生态德育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回顾.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美丽中国”梦想,对未来生态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一词迅速成为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中国梦”?它的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又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基地,高校在面对“中国梦”这一理念时,又该怎样去理解、借鉴和运用它来进行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强烈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本文将从“中国梦”的定义、本质、内涵出发,以“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指导,探讨高校如何在“中国梦”理念下进行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对于"中国梦"的论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如何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大连市3所高校学生对"中国梦"了解状况的调查,阐述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通过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及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构建高校践行"中国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领导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时,作者结合实际工作,在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职思政课教师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高专学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基础上,提出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育才观”,强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