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抗战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抵抗日军侵略,赢得战争胜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高贵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近十多年来学术界研究有关抗战精神成果的梳理,对抗战精神的提出、抗战精神基本内涵及抗战精神的现实价值等方面作了评述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抗战精神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的三方面问题,以期抗战精神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能够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22日,云南省与保山市的社科专家、学者聚集一堂,首次在杨善洲书记的家乡——保山市施甸县召开“杨善洲精神研讨会”,与会者对杨善洲精神的提出与形成、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及特征、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等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梳理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几个问题,以期使杨善洲精神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抗战活动形成了具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抗战文化资源,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分析,指出了少数民族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进而据此分析了少数民族抗战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检索近十年来关于郭沫若与抗战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回避其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遗憾,更多的论文远远没有达到深入挖掘郭沫若自身精神立场的高度。当然,这些遗憾也与中国抗战文化与抗战文学研究本身的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探讨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于宗教伦理所形成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韦伯问题"的概要阐释,提出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是为适应全民族抗战需要而形成的。它包括关于抗战文化的重要性、抗战文化队伍的建设、抗战文化的基本任务以及如何开展抗战文化运动等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抗战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前,作为抗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开始进行抗战精神动员。抗战精神动员既包括在教育、宣传、文学艺术等方面弘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种种努力,也包括新生活运动、国民精神动员的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精神动员激扬了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性及其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路线大大制约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的芷江曾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抗战文化潮:抗日救亡团体纷纷成立,报纸有力宣传抗日,教育事业关注抗战,教会救死扶伤;大量独特、珍贵的抗战遗迹、文物、史料和勇于牺牲、团结协作、宽大包容的芷江抗战精神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用血和泪为我们积攒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芷江抗战文化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形成了一批以"芷江受降"为核心的相关研究成果,有望再创研究佳绩。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凝结成了独特的抗战精神。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度团结共御外辱、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坚决反对投降卖国。重庆人民的抗战精神还具有国际主义涵义,抗战精神是重庆人民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2.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3.
山西抗战研究具有起步早、问题集中、方法多样、意识形态性强等特征。内容涉及根据地研究,中共领导权研究,统一战线研究,妇女与抗战研究,日军危害研究,国民党军队抗战研究,阎锡山研究等多个方面。但从总的研究成果看,对山西民众抗战的研究,对国民党抗战的研究,对日军侵略造成的损失的研究,扎实的个案研究仍不够充分、深入,对共产党及八路军的研究公式化倾向严重。今后的研究方法有待更新,视野须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叙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背景、经过 ,阐明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国内抗日战争的继续和延伸 ,是适应远东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的战略需要 ,远征军在缅作战的态势 ,直接影响国内战场及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揭示中国远征军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的巨大贡献 ,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军发起了有力的宣传攻势,使日军思乡厌战的情绪不断增加,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战意志。其中,艺术宣传工作在对日军的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漫画、歌曲等形式,向广大日军宣传侵华战争的本质,揭露事实真相,致使他们思乡厌战,从而成功地瓦解了日军的斗志,有效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壮举。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上海抗战化在全国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随着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上海化的发展也相应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左翼革命化向抗战化的转变,抗战化的高涨,“孤岛”时期的化抗争和沦陷时期的化苦斗。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历史。  相似文献   

17.
永安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的所在地,当时许多思想文化界的名人云集于此,使得永安抗战进步文化闻名海内外。近年来,福建永安抗战文化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对桂林、重庆地区的抗战文化研究而言,仍存在内容不够丰富、资料不够充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学术界对永安抗战文化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陆军主力的牵制,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为美国赢得了备战时间;中国抗战对日本财力物力的消耗,使日本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中国抗战有力地支援和配合美国对日作战,具有美国国防第一线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及周边省份纷纷成为战区,战事规模巨大且十分密集。大量的伤残军人从其他战区转移至江西,成为当时江西省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抗战八年间,江西省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解决荣军问题,在荣军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获得中央嘉奖,对稳定抗战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江西荣军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国共两党敌后游击战都在抗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但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导致两党敌后抗战的结果迥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党阶级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