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海音 《出版科学》2016,24(5):78-81
《读书》杂志曾经是当代人文知识界最具有影响力的老牌杂志。共同的文化理想将当代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全部精英汇聚于此,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重镇,构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读书》的作者群体经历了学术与思想的分化、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的分化以及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论争,最大程度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特征与知识分子的思考轨迹。  相似文献   

2.
读书:当代中国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读书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书自然是读书人天天都在读的,但人与人读的书不一样.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只能先把它界定在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读书.比较而言,文化人的意义又更宽泛一些,退而求其次,只说说知识分子的读书.  相似文献   

3.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4.
庞海音 《出版科学》2013,21(4):13-16
《读书》杂志尽力展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满足其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并以宽容理性的文化品格、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自由的审美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建构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论坛和宝贵的知识分子言论空间。其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特征,形成了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的独特风格,并获得知识界的认同和赞赏。  相似文献   

5.
最近出版的第1O0期《新周刊》发表题为《〈读书〉: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文章,对曾经作为新时期中国自由思想者最重要刊物之一的《读书》杂志的“没落”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说,自1979年创刊之后,《读书》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经典。20年中,《读书》逐渐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系统。一些对它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一些惟恐被学界抛弃的人对它不离不弃,更多的是因为把它当作了抵御现实的最后心理底限。《读书》的影响远在读书界之外,在20世纪最后20年,以其坚守的人文光芒温暖了追求真知灼见的人们,以其学术的  相似文献   

6.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它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本文拟从编辑学的角度对其编辑特色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书为媒,知识分子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通过对<读书>杂志30年来所刊载的与图书馆相关的104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阅读情结"一直是维系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核心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思想自由的认同",到"以人为本的认同",再到"民主保障的认同".在与社会互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勇于解放思想、兼济天下、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1904年创刊至1948年停刊,《东方杂志》刊发大量关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理论的源流、内涵、代表人物及其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事实上,由于期刊自身立场与风格的影响,《东方杂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一种“知识”的介绍与普及,而非特定政治立场的表达。这与杂志以学术普及为宗旨、以实践为导向的办刊原则相一致,也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寻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随着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深化,包括保守派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部分读者与作者亦在思想激荡中逐渐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借助于《东方杂志》等刊物,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1]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杂志》(简称《杂志》)自1982年创刊,至今已有40个年头。从最初的季刊,到1987年转为双月刊,再到1999年变为月刊。至2022年9月,《杂志》共计出版了41卷377期,40年来刊发文章总数超万篇。在40年的编辑出版历程中,《杂志》坚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办刊宗旨,形成了前瞻探索与现实研究并重,理论学术与实践操作共举的特色,对推动各系统图书馆在当代信息环境中的专业管理和创新实践,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外文摘》今年第一期刊载董鼎山的文章说:在美国知识分子圈中有一句常听到的话:读书人不看《读者文摘》;不看书的人才读《读者文摘》。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读者文摘》在杂志界成功的秘诀。天下不看书或没有时间看书的人还是多于读书人,而《读者文摘》就是为了迎合这些人的需要而编印的。据介绍,《读者文摘》的创办人瓦莱斯就是自幼对读书不感兴趣,大学时辍学,以700美元起家,与新婚夫人一起创办了这份杂志。该杂志第一期  相似文献   

12.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2,(14):69-70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1979~1995年的16年,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先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先生的编辑思想为主线,试探析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思想,以期对当下杂志编辑的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纽约客》始创于1925年,是代表美国杂志最高品牌的人文刊物之一。她历经风风雨雨,始终保持长盛不衰。在其创刊80周年之际,《纽约客》已出版4109期,在美国国家杂志奖40年的历史中,共获得44个奖项。如此殊荣,没有任何一个美国杂志能够望其项背;100万以上的发行量,也让我国的文学期刊羡慕不已。作为美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纽约客》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拥有着精准的定位、卓越的追求和独特的风格。她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相似文献   

15.
刘业伟 《传媒》2010,(9):73-74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思想界、出版界异常活跃,于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等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这本思想评论杂志.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十年里,<读书>介绍过许多新思潮、新视点,被誉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刊物之一.有一句曾经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过去的<读书>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大讲堂,倒不如说是读书人聚会的沙龙、茶馆.这一切,都和沈昌文独特的办刊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三联、商务、《读书》,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三个暗号,陈原就是那个一生与三联、商务、《读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奠基人物、出版界的导师的导师……他的一生几乎等于半部中国当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7.
征稿简则《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新华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国家一级新闻与传媒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134,国内统一刊号:CN11-4653/N,邮发代号:82-828,海外发行代号MO-3766。本刊系国家级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成果发布期刊。一直秉承"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  相似文献   

18.
征稿简则《中国传媒科技》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新华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国家一级新闻与传媒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134,国内统一刊号:CN11-4653/N,邮发代号:82-828,海外发行代号MO-3766。本刊系国家级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成果发布期刊。一直秉承"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  相似文献   

19.
《读书》杂志是三联书店的名牌杂志。近一段时间,一场围绕《读书》的“批判风暴”在报纸和网站上沸沸扬扬。作为一度被称为“中国知识界最重要的阵地”,“检验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尺度”的知识分子杂志,这场争论显得意味深长。批评矛头对准了《读书》近几年的风格变化,以及“长江读书奖”的评选结果。来势之凶猛,使业外人士如坠云雾。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读书》各方当事人,请他们谈谈对“读书事件”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近日连续发表评论家孙郁的专稿——《’93中国文坛一瞥》,作者在评述近几年走俏的“文化散文”时,谈到“以《读书》杂志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园地,可以说是扭转当代文风的大本营。空洞的、教条的八股文最早在这里销声匿迹。看《读书》是难得的享受,在《读书》影响和启示下,一大批文化散文期刊在去年纷纷创刊。”评论作者还赞扬《读书》等刊物的编辑和作者们,“以颇有历史感和责任感而著称于世。”使读者会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