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河南省内乡县的人们都在议论:“孙君庚去教体局当局长,恐怕不中吧!”“他在师岗当书记,能把后进变先进,管教育他可是门外汉!”“让‘门外汉’管教育,咱内乡咋能给国家培养人才啊?”……人们的议论也不无道理。三年过去了,人们的议论更热烈:“孙君庚还真中哩!看,咱内乡教育多红火啊!去年大学本科就录取咱县一千一百多人哩!”“全县最美是校园!最现代化是学校!”“看来啊,只要钻进去,就没有什么‘门外汉’啦!他成了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当之无愧啊!”细数他三年的足迹,全县近七千教师和七十万乡亲,绝大多数都为之折服。一、他信守着一个…  相似文献   

2.
知识床     
刚上晚自修,笨笨便趴在桌子上准备进入梦乡。“笨笨,难道你不怕考不好吗?”“我呀……困……”笨笨无心理睬他们,可是同学们却议论开了。“哼,反正是常常挂‘灯笼’,他怕什么?更何况,他的爸妈可疼他这个傻儿子啦!”“是啊!名叫笨笨,人还真的笨到家了!”这些议论,实在让笨笨忍无可忍,他十分愤怒地大声嚷道:“你、你……你们给我走着瞧!”这时候,同学们都不吱声了,只有班长马丽丽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瞧?你有什么好瞧的?”  相似文献   

3.
快乐日记     
2004年10月17日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看NBA中国赛场的比赛。地点在首都体育馆。一进大厅,人山人海,喝彩声、欢呼声彼此起伏。我听见旁边的人在议论着NBA的篮球明星们,有人说:“我觉得国王队的毕比好!”“不,我觉得火箭队的麦格雷迪好!”。又有一个人说:“我觉得弥勒比他们两个都好!”“不,还是姚明棒!因为他是中国球员!他最高,技术好。”我忍不住反驳道。他们都点头说:“对,你真棒!”  相似文献   

4.
轻松一刻     
羡慕什么小强:告诉我,咱班同学都在议论我吗?小倩:是的,大家都在议论你。小强:真的,他们羡慕我作业写得快,还是课堂上回答问题干脆?小倩:都不是。小强:那羡慕我什么呢?小倩:羡慕你的新同桌!他学习好帮了你忙!鱼为什么不说话有一天,弟弟天真地问:“哥哥,你知道鱼儿为什么不会说话吗?”哥哥不屑地说:“你连这个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让我来告诉你——如果把你的头按在水里,你不是同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吗?笨蛋!”轻松一刻!山东临清@李福厚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数学国几何省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一起议论身高的事儿,它们谁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在哪里。锐角三角形建议:“咱们去问问知识丰富的几何爷爷吧!”“行啊!”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一致同意。  相似文献   

6.
孝顺     
“妈……,你坚持住,再坚持一天!就一天妈……”钱明根的哭声传得老远。“妈……不行了……你爸……爸叫我……我去了……”赵大妈咽下最后一口气。“妈……妈……”钱明根一把鼻涕一把泪。邻居来了,都劝钱明根想开点,别太伤心。钱明根怒吼:“我妈死了!能不伤心吗?”邻居没法劝,离开钱家,便议论起来: “还吼呢!活时咋不对你妈好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余首,饮酒诗约占一半以上,是陶诗中最重要的诗歌。这些诗以“饮酒”为依托,议论、调和仕与隐的矛盾。其中“议论”值得注意的有三:第一,以生活议论;第二,以典故议论;第三,以思想议论。陶诗中议论的形成与魏晋玄学,尤其是“言意之辨”息息相关,这种议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青青穿上裙子啦!”这一特大新闻,在这个三百多口人的清河村里,已经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啦!每天晚上,村子南面的公路上特别热闹。瞧,男人们又照例地摇着扇子,天南海北扯开了;女人们呢,自有拉话的内容。听,她们正议论谁家的姑娘模样俊呢!小燕燕从二婶怀里钻出来大声喊:“青青才俊呢!”有人接茬:“太出格了,‘怪老张’惯坏的!”“青青穿裙子就是美,百里挑一!”读过书的二婶说,“等两天,给俺燕燕也买一条!”  相似文献   

9.
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从师生首次接触后的议论中就可以听出来。尤其是刚升入初中、高中新生的议论。下面是初一新生在开学两三天中的议论:“唉!我们班主任整天绷着个脸,两只眼看谁谁发毛。我一见他,心里就有点怵。”“我们的老师可不一样,说话和气,对我们挺好的。”“嘿!我们教美术的老师真棒,拿起粉笔几笔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猪八戒,画得别提多好了。”“我们语文老师读课文,比广播员的声音还好听。”开学仅两三天,学生对老师就有这么多议论。这些都是第一印象。那么,什么是第一印象?它有何作用,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社会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是指第一次接触不熟  相似文献   

10.
有趣的争论     
下课了,孩子们围着“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图片,还在议论着、争论着。陈燧说:“其实,司马光不砸破水缸也能救出小朋友,只要去找一根竹竿,放到缸里,叫这个小朋友拉着竹竿爬上来。”曾伟说:“只要找一根大绳,一头叫缸里的小朋友拿着,另一头司马光和小朋友们象拔河比赛一样用力拉,就拉出来了。”沈健说:“到哪里去找竹竿和绳呀?”曾伟说:“家里去找呀!”任羽小朋友马上说:“不行!不行!到家里找竹竿和绳,缸里的小朋友早就淹死了!”一  相似文献   

11.
捕捉《渡船》的中心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指导学生时是这样安排的.1.找中心人物.我先问:“本课写了很多人、谁是中心人物?”有的说是:“年轻的妈妈.”有的说是:“生病的小孩.”有的说是:“奶奶.”我说:“都不是!”最后有位学生半信半疑的说:“不相识的热心人.”我果断的说:“对了!就是这些不相识的热心人.”学生议论开了,有持反对意见的;有将信将疑的,有略有所悟的……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求答案:文章虽然对年轻妈妈的描写春墨最多,但不是作者要赞美的对象,是表现中心的陪衬;而病孩是故事情节的线索,奶奶是事情原委的补充说明;而作者赞美的是渡船上一群不相识的热心人,这才是文章的中心人物.2.听议论.为了捕捉到课文的中心,我引导学生“让我们来听听这些不相识的热心人的议论吧”,指导学生阅读第4—41节内容,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12.
今天学生们来上课时感到有点奇怪:上音乐课不用带书本,而且教室的桌子也排成小组合作式。坐下以后,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小声的议论,在他们一番左顾右盼之后,我开始了上课。先在电子琴不同的音区演奏了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两只老虎!”“我老早就会唱这首歌了!”于是我提问了:“老师弹的这两遍有什么不一样?”“我听到声音越来越响了!”“不对,我觉得声音是越来越轻了!”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28日今天,我们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听到聚在隔壁家里的人正议论着我。有的说:“哎,金凤这个小女孩可真不简单,读书成绩一直突出,这次呀,全省作文比赛获得一等奖呢!她还去了杭州领奖……”有的却说:“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再好也没用!”有的却说:“就是嘛!女孩子读书好有什么出息呀,要是个男孩子,那才好呢!”这些话真像针刺着我的心,我再也吃不下饭了。  相似文献   

14.
一天,无意中听了两位数学教师的谈话:“近来,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很感兴趣。”“同志,培养逻辑思维已经跟不上形势了,现都在提倡培养直觉思维呢!”上述议论笔者听到不禁愕然  相似文献   

15.
笑话数则     
惩罚的后果两位老师在议论各自的学生,其中一位说:“昨天,有个学生不洗脸来上学,我把他撵回家去了。”另一位老师十分欣赏:“好办法,今天他一定洗得干干净净来上学了吧!”“哪里,今天全班同学都不洗脸了。”  相似文献   

16.
考试     
咦,同学们这是怎么了?课外活动课怎么都在学习,没有一个出去玩的?连平时最不老实的李儒也在认真地学习。噢——原来下一节课就要考试了。这时,班主任老师走了进来,教室顿时鸦雀无声。老师对大家说:“现在该活动活动了,别闷在教室里,出去清醒清醒。”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即议论起来:“怪、怪、怪,她平时抓学习最紧,怎么今天让我们出去玩?”“她一定是和数学老师串通一气要考煳我们!”“对,不如我们带着书出去吧。”“好主意!”同学们边议论边向教室外走去。经过一个课外活动的准备,同学们都胸有成竹地踏着预备铃声拥向教室。“谁把垃圾倒在教室…  相似文献   

17.
元旦假期学校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亲情作业:拥抱妈妈三分钟。宣布作业后我听到孩子们在小声议论:“学校也真是的,布置什么作业不好,这也太肉麻了点吧!”  相似文献   

18.
“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说明都是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教材中“议论”这章历来是大学写作教程中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比较重要的章节。由于“议论”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再加上“议论”对议论本体要求较高,造成了“议论”教学的客观困难。“议论”是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他们表达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很有必要让大学生掌握更扎实的“议论”表达能力。我带着“啃骨头”的心理,尝试了几年“议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和鼓励。在组织“议论”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们在予备室里闲谈时,常常会听到“作文最难教”的议论。有的教师曾担任过多种课程似乎更有发言权。他们坦率地说:“小学的功课哪科我都教过。作文课,太难教了!”  相似文献   

20.
您听过大班幼儿下面这样一些议论吗? “妈妈叫我好好学本领,长大了到外国去读书。妈妈说外国的学校好。”“我奶奶在外国,她说外国好吃、好玩的东西很多很多!”“爸爸的朋友说:‘中国太落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