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孝感市对孝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孝感市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召开了多次孝文化研究会议,组织学者从《孝经》、孝道、孝意识、孝人物、孝景观、孝文化及其与孝感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科学发展、孝道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孝感孝文化特色,对孝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它始终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重要品质。《论语》中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个人层面是为人之本,社会层面是秩序之源,国家层面是立国之基。研究《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分析孝道传承的现实问题,阐释传承孝道的重要性,探讨孝道传承的路径方法,对提高当代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儒家孝道在现代家庭美德建设中有着重要价值。传统孝文化为现代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其中赡养父母、尊亲敬亲和谏诤更是家庭美德建设中的重要方面。传统孝文化对推动建立和谐家庭、培养家庭成员博爱思想和合作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阿骨打建国,中原孝文化逐渐渗透其中,并与其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金代孝文化。金代孝文化是金代社会和谐关系建设的基础,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孝文化。本文通过揭示金代的孝道行为、孝道社会的创建过程进而探讨孝文化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期更深入地剖析金代孝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以辩证的观点,站在批判继承的角度,从孝、孝道、孝文化三个方面入手,阐明孝文化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教孝道观是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其不仅是当前孝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道教孝道观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和文化支撑,对于反思现代人的孝道观念、提高现代社会道德教化实效性,具有历史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孝文化伴随着汉字的传播传入了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经历了漫长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后,在韩国如今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孝文化体系。顺着韩国的历史沿线了解我国孝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入与发展过程,从政府、家庭、节日、文化产业等角度看现当代韩国孝文化的发展情况,感受韩国孝文化发展的特点,总结出对我国当代孝道文化建设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如此孝心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传承和弘扬孝道美德,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把孝道付之于行动,从小事做起。漫画中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孝道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以"孝"做为百善之先,孝是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本之道。00后的少年就是从小受"孝文化"熏陶的一批大学生。如何让00后的大学生不把"孝道"遗忘。这已是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孝文化"如果能更好更广泛地使大家学习并发扬,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与责任意识,同样可以把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孝观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剖析大学生孝道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把握家庭和学校孝观念教育的程度,进一步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大足石刻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使“孝”文化更好的流传与发扬,本文将数字浮雕这一新兴艺术运用于大足石刻“孝”文化的传承中,并以大足宝顶山的《父母恩重经变相》为例,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数字浮雕画卷、壁画等,可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类场所,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更使得蕴含于其中的“孝道”思想无声中被人们所理解并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化作用.数字浮雕可谓是传承与弘扬大足石刻“孝”文化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行探讨,提出传统孝道具有维持家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孝道教育在构建社会和谐、涵育公民素养、打造廉洁文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孝道教育应该处理好阶段孝与终身孝、物质孝与精神孝、生前孝与身后孝、贫贱孝与富贵孝、愚昧孝与智慧孝等五对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本文从“孝”与公民道德建设、当代学校的“孝育”、组织以“孝”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学者和同仁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传宗接代、孝以事君、光宗耀祖等,但其本位是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在严重丢失,不孝现象屡屡发生,孝道观念淡漠。析其原因,主要是行孝能力下降、教育功能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途径有:践行孝道,养成行孝习惯;潜移默化在家庭中进行孝道教育;对在校生进行孝美德教育;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弘扬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从孝道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入手,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索高校进行孝道教育的逻辑理路,并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孝文化自信意识、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孝文化自信底蕴、尊重大学生文化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重视孝道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瑾  肖雯  毛英  黄鑫 《教师》2021,(9):5-6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分析传承传统孝文化的价值出发,详细剖析了当今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团境,并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以助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孝的思想、孝的道德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孝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本文从孝的产生。孝的精华与糟粕以及孝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孝与社会等关系中进行考察,认为批判地继承孝的道德,发扬传统孝的美德,在中小学生中加强和改善孝的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考在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孝是最具东方特色的思想,是东方伦理的核心。在封建社会中,凡与孝相抵触的思想都被视为邪说异端。佛教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