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教育之学——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发展首先在于从教学之学走向教育之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框架下,教育学不应简单地依附于任何一方.在学科性质上,教育学应该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分法,整合二者的学科优势,并积极主动地汲取自然科学前沿研究的有益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科学,无论是较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最悠久、最重要、最具引领作用的科学。无论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实际与理论,教育的使命与功能,还是教育学自身,都说明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以人为出发点,又以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归结到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学,这也正是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之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包括与上位的属学科之间、与平行的同级学科之间以及与下位的子系学科之间的关联。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上位的哲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各类新兴的横断科学(如系统科学)、综合科学(如行为科学)等与它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它的影响也更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这种知识分类框架下,教育学的学科地位非常尴尬。从早期的“(自然)科学化”、到后来的“人文化”,再到晚近的“社会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始终变动不居。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研究面临同样的困境。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若要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学术性学科,积极引入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教育学学科属性问题的现有观点的比较分析,结合权威工具书以及文献分类法,认为教育学产生于人文学科,发展于社会科学,并将走向综合科学;同时提出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现已难以完全剥离,学科思维已妨碍学术交流与发展,并建议以知识生态系统的视角去考察该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演变历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外出现,而我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要晚得多。教育学学科演变中值得关注的主要有教育学可否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学的事实与价值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将朝着多学科渗透创生多元交叉学科、立足本土并轨国际教育学、立足实践发展教育理论、侧重从方法论角度寻找教育学研究的突破口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伟 《学子》2014,(1):97-97
哲学作为"社会科学之母"对教育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西方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哲学的发展始终密不可分。教育学在哲学的思辨中孕育,又在自身的发展动力下诞生出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与哲学观的互动中完成学科成长和发展的使命。本文的研究将揭示这一发展历程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科学性"问题学界争论已久。教育学的"科学性"体现为一种"科学的精神",其实质在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教育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知识品性,既具有人文科学的禀赋,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倾向,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学科。教育学不应跟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后面亦步亦趋,通过学科开放、科技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成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大家庭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成人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中价值与地位的不断提升本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可现实中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独立地位却受到了人们的诸多质疑和责难。尽管成人教育学独立存在的价值为其独立存在提供了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但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了学科独立地位的卑微。为此,成人教育学必须立足自身,拓展与深化自身的研究,走上一条特色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分类框架下,教育学不应简单地依附于任何一方,而应明确地取向于学科开放、科际整合、视野融合。在学科性质上,教育学应超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分法,并积极主动地汲取自然科学前沿研究的有益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最终将教育学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的困境,与学科想像力的缺乏紧密相联。教育学重建的前提就是恢复教育学的想像力,摆脱次等学科的刻板印象,超越传统学科分类框架的局限,发展成为能够整合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社会学都是新兴的应用边缘社会学科,从其产生的历史和理论基础上有许多相似和相关的地方,它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母体学科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在人文科学体系之中,它们又分别受到其它社会学科的影响,教育管理学由于它处社会科学的第三层次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即管理学与教育学同属第三层次科学,故不仅受第一层次的哲学的指导,还受第二层次的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直接影响。而教育社会学则属第二层次的社会学与第三层次的教育学的交叉,使其学科理论比较复杂。因此,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甚为特殊,既有同属的母体学科,又有不同属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交叉。我们从北京师大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美学的基础理论,把审美教育视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美学学科发展的事实,而现实发展的趋势则是一门新学科即美学与教育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审美教育学的必然出现。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美学中分化出来,它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更显得突出,如研究对象、方法问题,内容、体系问题,还有一些重大  相似文献   

15.
学科立场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基质",对研究活动具有方法论的规约意义,是学科独立性、合法性、价值性的前提。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学学者的学术自治,理应恪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但教育研究中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泛化为"研究教育",教育学泛化为"关于教育的学",以致出现了研究繁荣、学术衰微的现象。为此,重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要求教育研究恪守独特的价值取向、厘定研究的问题域、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此培育教育学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16.
开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的迷惘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困惑,教育学永远无法割断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实践取向,而实践取向既是约制教育学学术话语建构的不利条件,又是促成教育学的发展和繁荣并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基础。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开放的环境中,教育学要实现自我超越,走向开放也是它惟一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六十年代,全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突破;社会科学的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而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而比较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也逐渐在战后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并追寻着一条发展科学比较教育学的艰巨道路。在这里,六十年代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六十年代前,学者们对比较教育学定义并无异议,而  相似文献   

18.
领导教育学作为在实践当中建立起来的综合交叉性新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定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域和研究方法.在梳理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从领导人才培养与领导力开发两方面定位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领导教育学理论基础,论证学科属性,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层面阐述研究问题域;基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当代发展论证领导教育学研究应建立跨学科的视野,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惑 ,就是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亦或是一个学科群的称谓。进言之 ,教育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挑战是 ,在教育学科分化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学还能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 ?对此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考察一下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 ,可以发现 :有关教育知识的学科经历了由一门教育学到多门教育学科的发展过程。从用词上说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也经历了由单数到复数的变化。面对着这一严峻的理论挑战 ,我们必须指出 ,这种认识中存在着一个模糊的地方 ,即把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等同了教育科学。对这一…  相似文献   

20.
张晓冬 《教书育人》2009,(11):64-65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学学科自引入我国以来身负着三重使命,即:教师素养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学科自身建设。从指导实践到发展理论,教育学似乎无所不包。这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使教育学始终摇摆在实践与理论之间,结果实践也没有指导好,理论也没有建设好,教育学“沦落”为三流学科。在有巾国特色的教育学教材出现之前,探究新的教育学教学模式不仅是解决教育学困境的可行之路,也是学科增长的突破口。因为几乎所有教育学名著,如《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