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工具书、中学语课本将“惊涛”解为使人震惊的波涛;“惊”不应是说人,而应是修饰“涛”的,可解为汹涌(凶猛)的波涛,中学语课本中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在释词断句上不妥,应改断为“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这样,解释起来才从字顺理通,也符合章的语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在《过大孤山小孤山》一文中,“俊鹘抟水禽”的“抟”字是句中难点,也是本篇课文难点之一,课本未注。有人认为“抟”作“攫取”或“玩弄”解均不妥,应解作“率领、统领”(见《中学语文》1985年6月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俊鹘,就是大鹘。鹘即下文所说的“栖鹘”。旧版《辞海》  相似文献   

3.
苍天啊!大地呀!哪位天使大姐发明的考试呀? 期末考试这个不速之客又将如期而至了,母亲大人因我自由散漫而“凤颜大怒”。鉴于本人以前考试的表现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妈妈痛下杀手,终于采取了爸爸屡次进谏的“严打”政策。从此,本人的小日子从幸福的天堂跌到了十八层地狱,那个惨哟!我那苦命的耳膜,  相似文献   

4.
汉代“鲁”、“齐”、“韩”、“毛”四家诗中“齐诗”衰亡最早,但现存的文献中却依然保存着许多关于“齐诗”的资料,齐诗传授的脉络也因此可大致考出:齐诗酝酿于先秦,成于辕固生,发展、转折于夏侯始昌、后苍,鼎盛于西汉元、成之际的翼、匡、师、伏诸家,衰亡于东汉。  相似文献   

5.
论"有+VP"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 VP”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 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并对“有”语法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学生在想什么呢?最近我们就“你经常思考的问题有哪些?”向120名中学生(初二学生70名,高二学生50名)进行了一次开放性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中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它们是“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身体发育”、“业余兴趣”。为了了解目前的中学生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思想状况,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教师、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相对“曹学”的提出,“罗学”经由杜贵晨先生首倡,并得到学界认可,看似偶然,也是考量诸多因素之后深思熟虑的结果。罗贯中参与了两部大书的创作,“罗学”研究与“三国学”、“水浒学”自成体系,且也关系密切;盖因所涉地域,“罗学”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可称得上“接地气”的专学;“施学”也有足称专学的必要,罗贯中与施耐庵枝蔓交错,“罗学”与“施学”不无关联,将曹、罗、施三学鼎立与紧随其后的“金学”共同构成与四大名著、四大奇书内外结合、主副相应的学术关系将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9.
正如陶渊明对“菊”,陆放翁对“梅”一样,天才诗人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以“人月相得”的诗学意兴.化月为情,借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进行自然与人情的互释、内心与外界的沟通,赋予了月亮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把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与月物我交融.显示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陈晓慧 《考试周刊》2012,(82):183-184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更有耐心,更有恒心,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些做法都因为“爱”。因为“爱”,所以师生间就有了“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2.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词语,例如他的“入神说”。虽然这一概念是严羽首先系统提出的,但是“入神说”也有自己的渊源。严羽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入神说”,并用这一理论称许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深刻的理论也影响了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颜祸水"一度被人讲述得理直气壮,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红颜祸水"只不过是男性开脱责任的借口,女性与男性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水浒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观念的变化:在《水浒传》中"红颜祸水观"比较强烈,到《水浒后传》、《后水浒传》中出现了松动,而到了《荡寇志》与《新水浒》,"红颜祸水"观已经得到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4.
“方便”考     
文章对“方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对《生经》中的“方便”进行了共时描写。同时,对“方便”一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方便”一词的研究还存在来源不明、历史演变不清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6.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服饰革命,中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从此开始融合。本文分析了“胡服骑射”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对服装等级观念、形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朝诗人江淹著有《杂体诗三十首》,《沧浪诗话·诗体》评江淹“拟古最长”。江淹“品藻渊流”的拟古创作和严羽的文学思想是相通的。《沧浪诗话》以“气象”为批评标准,认为江淹拟古最似原作。严羽学江淹,以仿古摹唐的创作,倡汉魏、盛唐之气象,以“救一时之弊”。严羽那些能在抒写心中之块垒时得古诗之风神的诗作,是其理论和诗歌结合最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学诗"妙悟"的途径是"熟参",即对历代诗歌作品反复地"吟咏"或"讽咏",由此获得对汉魏晋盛唐诗歌"高古本色"的感性认识,而其"高古本色"内涵主要在于情感性(兴趣)和音乐性(音节)的统一。严羽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定义,即隐含"感动激发人意"的趣味和"一唱三叹之音"的音韵两方面。严羽《沧浪集》中大量拟古的作品为《沧浪诗话》的诗学旨趣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而在严羽诗学影响下的明代前后七子,其复古思潮也明显表现出恢复诗歌音乐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大多海陵、如皋、海安等老泰州的教育文化工作者都知道,胡瑗在被聘为苏州府学之前在本地讲过学,但海陵、如皋、海安等地却找不到有关胡瑗在古泰州讲学的方志记载,而黄宗羲所述的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的"吴中"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泰州人自己也产生了"胡瑗是否在泰州讲过学"的疑惑。事实上,黄宗羲所述的"吴中"指的就是泰州地区,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在泰州安定书院内所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亦可为证。此外,泰州的一些地方志中也有不少士子师从胡瑗学习经术,以及范仲淹与胡瑗等人唱和泰州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