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谢欢 《精武》2012,(7):88-89
对心理拓展训练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心理拓展训练的活动开展特点和价值,结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实际情况,提出可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来,并进一步开发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研究及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心理健康”这一心理训练的新概念。强调心理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发展运动员成为心理健康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认为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使运动员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对环境与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一概念将运动竞赛和心理训练看作是人的发展的内容和手段,同时还介绍了“自主心理健康”这一概念下的心理训练指导思想、训练途径及心理训练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3.
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心理测量法与心理实验方法,对体育院校大学生进行了18周的心理干预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过18周的心理干预,各因子均分均有所下降,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方面有显性差异。而在停止训练22周后,经过16PF二级指标的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有成就、创造能力、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并无显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心理干预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短期影响作用,对人格的改变未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训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育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教育。为此,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特殊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中心,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目的。1.2特殊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校心理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6.
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整体化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积极影响,期望高校体育教育能成为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一个重要渠道与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策略与方法,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等方式,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理问题是游泳课程教学训练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游泳课程质量的核心因素。传统游泳课程片面重视技术、体能训练,缺乏对学生游泳学习兴趣和心理素质的有效训练,影响了学生参与游泳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创新游泳课程时,要注重实施“勇”当先的心理训练机制,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确保学生始终处于游泳课程的最佳状态。本文以游泳课程实施心理训练的积极意义出发,结合游泳课程实施心理训练的相关要求,以“勇”当先为切入点,提出游泳课程实施心理训练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教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博 《体育世界》2008,(11):101-103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方法,通过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课程设置与实施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张祝平 《精武》2012,(7):14-15
通过详细分析论证,试图将目前社会上成功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团体员工个性和能力培训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通过新的整合与发展,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以此来探索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的新途径。通过采用实地考察法、调查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综合研究方法,结合高校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现状,分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论述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与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能够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能够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团队意识和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教育的十分新颖有效的手段。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与拓展,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通过两者的合理融合,在保持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育活动的健心、益智等多元教育功能,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姜丽  白莉 《体育学刊》2006,13(2):92-94
对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现状进行研究,以求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可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拓展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生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心理的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密切相关。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学校体育在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探讨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使命,更与人的素质培养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的今天,作为以身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探讨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发挥其作用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隐性体育课程是以显性体育课程为载体的,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职教体育要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学校体育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职业教育隐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树立为学生职业素养服务的教育理念,科学地选择具有职业特点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合职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推动职教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运动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修身养心功效而为世人所瞩目。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也成为高校必须重视的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内涵和现状分析,结合太极拳运动原理与锻炼特点,论述了太极拳运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邵红艳  郭琳 《体育学刊》2007,14(4):114-118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而不能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其依据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的统一,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学校各项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共同促进的抓手之一。身心健康素质的培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该文以“课程思政”为背景,基于“课程思政”对体育课堂教学意义,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更好地促进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研究和借鉴他的健身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目前“工学结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校办学模式下更新体育课程理念、发挥职校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职校体育课程应立足“健康第一”、贯彻“终身体育”、构建“健康堡垒”三个方面阐述了陶行知体育观对更新新时代背景下职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