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谭璨灿 《百科知识》2023,(18):33-34
<正>本草是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古人关于中草药的著作多以本草命名。本草的象征符号运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日用药品、保健品和茶饮料等方面,更是日益深化与完善。余庆县是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小叶苦丁茶属于苦丁茶的一种,然而,对苦丁茶本草的考证尚属空白。一、苦丁茶名称的本草考证在我国,苦丁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健康功效的饮品。在其他类型的茶(虽然不是茶,但也可以做茶的替代品或代替茶水)中,苦丁茶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其生产的数量和使用的范围,仅次于茶叶,排在第二位的饮品就是苦丁茶,被广大消费者誉为“美容茶”“益寿茶”“降压茶”“保健茶”。  相似文献   

2.
<正>苦丁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日常饮品,其成品先苦后甜、清香甘凉,可用于解热祛暑、明目增智、生津止渴、润喉止咳、降脂减压、舒筋活血等,由此享有“保健茶”之名。儿茶素作为苦丁茶中生物活性主要成分其提取工艺随着科技进步,逐渐成熟。经研究发现,儿茶素作为苦丁茶中生物活性成分,其功效在抗氧化、降脂肪、降血糖、抑制乳腺癌等方面均有体现。有着比较容易获得研究原料且药用活性强等优势点,据此儿茶素相关研究发展前景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3.
<正>盐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盐井镇,成立于1998年,是盐津县的茶叶龙头企业,公司依托盐津县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悠久的茶历史、茶文化,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盐津的茶产业,主营绿茶、花茶、苦丁茶生产及  相似文献   

4.
杜燕  李军 《百科知识》2023,(30):17-18
<正>中国是茶的起源地,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是目前学界认定发现樟科植物叶和茶树根的地方,时间早于“神农尝百草得茶”。“茶”的正式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我国伴随饮茶习俗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对外贸易的道路上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5.
苦丁茶(LlexLatifoliaThunb)系冬青科常绿高大乔木,属广西本地经济树木优良品种,由于具有药用功能,近年异军突起,成为名贵饮料,要求量较大,价格扶摇直升,原有野生苦丁茶资源无法大量满足市场要求,为人工育苗发展条件,刺激苦丁茶茶育苗技术的研究探索,组织培养,种子有性繁殖,无性扦插育苗繁殖等各种育苗方法.无性繁殖扦插苗,具有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很强专业育苗设备,为普及大量育苗提供基础.开展无性扦插育苗工作,从广西大新县引进野生优良单株苦丁枝条,经多年育苗实践,取得批量苗木,初步总结掌握苦丁茶短穗育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生活》2013,(6):41-44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清新、淡雅、闲适、悠然,让人感觉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它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的意境,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     
《中国科技信息》2004,(11):42-42
文化是一门新兴的“商业”。如果我们能对“茶产地”、“茶市”、“茶禅佛”等进行包装,将会得到巨大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郑心  夏冰 《科学中国人》2023,(12):82-83
<正>中国人大多是爱茶的,即便有些人“六茶不识”,也总能在嗅到茶香、品到茶味时心生静谧。茶本起源于中国,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既被书写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一次次技术革新的支持中,鲜活于当下。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郝志龙投身茶叶加工工艺研究十数年,正是茶韵悠长的见证者,也是继续为茶香添韵的行路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冬青属苦丁茶名实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青科饮料植物苦丁茶的考证,将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并入扣树I.kaushue S.Y.Hu中,对新种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K . Chen,Y.X.Feng et C.F.Liang作了描述,并提供了4个相近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名人养生术     
蒲松龄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也精通医术和养生之道。他配制了一种茶,叫做“蜜饯菊桑茶”,成分有蜂蜜、菊花、桑叶等,具有祛暑、清热、消积、通血脉、健心脾的功效,喝过此茶的人都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1.
“茶王子”问世记本刊特约记者王新明,杨明初在桃源,已经兴起一股“桃源大叶茶’Z开发热,特别是“桃源大叶”的诞生地——茶安铺区,只要你一踏进这块土地,不管是山坡,还是平地,无论是老茶园,还是新开垦出的黄土地,青枝绿叶的必定都是“桃源大叶”茶树。“桃源大...  相似文献   

12.
从“兰贵人”案看商品的通用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事人 原告:澄迈万昌苦丁茶场 被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 第三人:海南省茶叶协会 案情简介 ”兰贵人”为一种在福建、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流通的“添香加味乌龙茶”。海南的一家企业—原告澄迈万昌苦丁茶场在2002年4月9日将“兰贵人”申请注册在茶叶等商品上,获得核准后即在海南等地进行“打假维权”。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茶做药的。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另据考古工作者从茶树化石中的发现,强有力地证明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叶、栽种茶叶的。到秦汉时期,已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茶叶的加工、品饮才形成系统理论,上升为“中国茶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茶文化影响深远,英国最早向中国进口茶叶,俄国的茶叶也是中国人去种植的,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输入的。  相似文献   

14.
秋冬是最适合喝茶的季节,也是最适合养生的季节,一壶茶,一本书,一个人,慢慢品茶,慢慢品读人生,回味悠长!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有助防衰老和养生保健的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保持健康体魄,越活越年轻。而茶中珍品——福音山珍稀茶,更有不同的养生功效,青钱柳调血糖,治糖尿,是“降糖神茶”;上甘茶美容养颜,抗衰老,是“天然胰岛素、天然羊胎素”;虫屎茶“肠胃圣品”,营养价值胜虫草,收藏价值胜古董。福音山的这三大珍稀茶,被誉为养生至尊,全球独有!如此稀缺资源生意是最好的致富契机!  相似文献   

15.
《云南科技管理》2013,(6):76-76
普洱市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是2005年5月由云南省工商业联合会牵线搭桥,经孟连县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专业从事茶同基地建设、产品加工流通和茶文化传播的企业。公司位于孟连县城东路77号付2,法人:徐天剑。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奉献健康、创造和谐”为使命、遵循“德行尤域、相融共生”的原则、坚持“扶贫济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理念、秉承“与茶共生、人茶荣辱”的茶人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川芎、西芎、茶芎由于药名相近,且地方性药材标准收录各有不同,历史溯源也曾有混用的情况,故临床上常有混淆茶芎与川芎、西芎的情况发生。川芎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等,是如今方药配伍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材,并广泛应用在如川芎茶调颗粒、速效救心丸等制剂中。川芎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至《山海经》中提到的“芎藭”,《神农本草经》中也以“芎藭”收录。川芎原本是芎藭中的一种,因为产地在蜀川,故称为川芎。历史上,芎藭的产地众多、各品种来源混杂,甚至在历史上还存在和藁本或同属近似植物混用的可能,所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丹若 《百科知识》2023,(10):56-62
<正>茶中优品——都匀毛尖“细细毛尖挂金钩,都匀毛尖传九州。”这是一首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谣。传说,很久以前,都匀蛮王身染重疾,他传下旨意:“谁能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接管天下!”他的9个儿子找来了9种药,没有一种能治好父亲的病,而他的99个女儿找来了同一种药—茶叶,最终治好了父亲的病。蛮王问茶叶从何而来?女儿们异口同声:“从云雾山上采来,是绿仙雀给的。”蛮王说话算话,决意让位,但让女儿们再去找些茶籽来种,今后为更多的人治病。  相似文献   

18.
《科协论坛》2004,19(12):25-25
近两年来,在休宁县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蓬勃发展。“休宁县有机茶科普示范基地”茶种的改良面积达到9000多亩  相似文献   

19.
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见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同时茶又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开茶话会、茶馆听歌看戏等品茶活动进行沟通。从古至今,各都市皆有茶馆开设。  相似文献   

20.
邱以祥 《资源科学》1997,19(4):63-68
本文介绍了中国亚热带冷凉山区苦丁茶(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 Thumb)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同时,对苦丁茶生态环境和实用价值也作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苦丁茶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