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新闻评论自身演变在新闻报道方式逐渐丰富的影响下,出现了评论散文化现象。新闻评论散文化有其历史的渊源,在我国报刊评论发展史上,报刊评论这一“舶来品”在中国立足之始就与夹叙夹议的散文体裁相融合,“形成了述评式言论的胚胎”[1]。散文化的报刊评论就是早期多样化的评论文体中的一种。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后的新闻评论较为突出其政论性,评论对象也常局限于国内外的政治大事,尤其在“文革”期间,散文体报刊言论一度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以及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评论的内涵和功用得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2.
指称新闻采写编评者的“记者”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进入中文报刊,并被普遍使用,但最初主要指报刊的评论写作者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报刊“记者”一词的使用和松本君平《新闻学》一书的汉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是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新闻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肘指出的:“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谈到报刊的使命时曾经指出,革命报刊是革命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漫画作为一种绘画的图像报道形式,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新闻漫画已成为现代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几乎各家报刊都刊载新闻漫画,一些报纸甚至每日发表大幅新闻漫画为言论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漫画究竟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今,新闻漫画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已经被广泛应用,许多采编人员对这一新闻报道形式非常重视,广大读者和观众也很喜欢新闻漫画。在被人们称为“读图时代”的今天,新闻漫画显然已成为其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图片产品”。自1998年起,在每年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漫画与新闻  相似文献   

6.
外国并无“新闻漫画”一说,这词儿是由我国首先提出,近年来才流行起来的。所谓“新闻漫画”,顾名思义,自然指的是反映新闻动态或事件的漫画。其实,在讲究新闻性的外国报刊上,有许多漫画也是“新闻漫画”。日本所说的“时事漫画”,也就是“新闻漫画”,因“新闻”和“时事”毕竟具有共同的内涵。五、六十年代时,在我国书报中,也常见“时事漫画”一词;在本世纪初,我国刊物上已出现“时局图”,与后来所说的“时事漫画”或“新闻漫画”的含义相似。而美英报刊所发表的“社论漫画”(Editorial Cartoon),尽管表达了形形色色的政治观点,内容题材也相当广泛,但大都作为新闻印刷媒介传播信息的形式之一,故亦可视为“新闻漫画”的别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没有直接用“中介”概念论述人民报刊的作用,但在其新闻著述中确实把报刊视作一种社会中介。他使用的“纽带”、“镜子”、“纸币”、“第三个因素”等语汇,说明了报刊应具有的中介属性。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报刊(包括今天的广播电视)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拓宽了视角。  相似文献   

8.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守望者”和“良心”。这一称呼,表现了全社会对这一职业的给予的荣誉,同时也表现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更高的希望与期待,鼓励与鞭策。这是因为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闻报刊既是信息资讯产品,同时也是传播手段,是文化载体,记者、编辑在报刊上制作什么、传播什么,与社会公众荣辱观的形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沈彦 《青年记者》2005,(10):59-60
中国近代报刊上的社会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源于当时不少报馆采访社会新闻的记不通墨不会写稿,只因在下层社会混得熟,能得到一些奇闻异事而被雇佣,他们到处打探采集,收集来的信息五花八门,然后告知编辑,由其写稿编发。随着我国现代报业的发展,以都市报为代表的各类报刊均以社会新闻为“招牌”,期望赢得更多的读。然而此时的社会新闻已非彼时的“琐闻”、“里巷中事”,除了继续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体现接近性、人情味以外,更以其广泛的社会性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另一方面,琐闻也并未消失,在许多报纸的社会新闻版中,它作为其中一个种类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虞城县人武部去年在中央级报刊见稿对篇,夺得了商丘军分区报道工作金牌,被评为河南省军区基层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创该部近10年来报道工作最好水平。部里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这都得益于刘政委的新闻价值观。”既要搬西瓜又要捡芝麻去年年初,虞城县人武部召开新闻组稿会,会上统计当季见稿数量,当一位通讯员汇报自己在中央级报刊见稿都是“一句话新闻”时,与会的大多数同志都笑了起来。参加会议的政委刘焕明没有笑,他严肃地对大家说:“我们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能在中央级报刊发个‘豆腐块’,这就不简单了,应当给予鼓励,而…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资源”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雯 《新闻界》2003,(1):10-11,19
随着新闻媒介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竞争领域,“新闻资源”这一名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新闻传播活动与这些媒介所拥有的新闻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经营人员注意与探索,他们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寻求开发与配置新闻资源的途径。然而,如何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新闻资源”进行界定与分析?尚需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一)“新闻资源”词义分析我们查阅众多的辞典、专著,可引用很多关于“资源”、“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李杨 《当代传播》2002,(2):88-89
2001年金秋10月,在昌吉召开了第十一届新疆“新闻奖”摄影作品、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这是进入21世纪新疆新闻摄影界第一次研究新闻摄影报道发展与改革的会议。前十届评选会倡导“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使新疆新闻摄影事业和报刊使用新闻图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报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新闻图片精品,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及报道效果,并形成了新疆新闻摄影的特色。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报刊也步入了“读图时代”。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  相似文献   

14.
一“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都市报,成熟于2002年江苏台创办的《南京零距离》。目前,电视民生新闻已走过5年的历程,并逐渐步入发展的成熟期。对“民生新闻”常有三种理解:一是从新闻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新闻评价与选择,即新闻要体现“平民化”的态度与平民意识。另外一种是被看作是区别于传统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的一种新类型。  相似文献   

15.
新闻需要真实,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常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新闻事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新闻的失真与虚假正日渐突出地在大小报刊亮相,被称为新闻领域的“假冒伪劣”产品。假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谈谈今天报刊中常见的“道听途说”与“合理想象”。1995年6月5日和6日,首都两家大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郭志忠将开国大典专用军号捐献国  相似文献   

16.
新闻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它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政治方向、观点、立场。马克思是新闻党性原则的奠基人,他从“人民报刊思想”、“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发展到“党报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党报思想,第一个提出了新闻党性原则的概念;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党性原则的思想,把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工作的“首要的一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新闻评论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系统,新闻评论的变化,是一个从报刊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跨媒体延伸”和“多媒体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种“量变”,也是一种“质变”。在今天。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的敏感性,似乎新闻评论中的民主在慢慢逝去。  相似文献   

18.
"耳目喉舌"说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目喉舌”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它作为报刊的一种功能的提出却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派。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史中“,喉舌论”是规定报刊性质的重要内容。然而这两种“耳目喉舌”说有着各自的诞生背景和不同的内涵。研究“耳目喉舌”说的内涵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相信对于理解其在中国新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定位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讽刺性新闻馒画是新闻馒画的一种,也是新闻漫画的主流,因其针随时弊,抑恶扬善,以生动活跃的形式传递信息而备受读者青睐,被称为“带刺的玫瑰”。当今许多报刊运用新闻漫画这一报道形式,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品种,活跃了版面,而且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共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就针对性而言,讽刺性的新闻漫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一社会不良行为和现象有感而发,具有普遍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这类漫画往往对事不对(具体的)人,所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但不一定同时具备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是一种给面子的善…  相似文献   

20.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