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所谓道德 ,就是以善恶为衡量标准的 ,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 ,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尽管随着高校扩招和中职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 ,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但我们的学生对于道德含义的理解 ,对于基本的道德行为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 (从试卷上可以体现出来 )。可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却发现了这些行为 :有的学生对着防火门踢足球 ;有的学生在楼道里打篮球 ;有的学生进教室、宿舍时用脚踢开门……由此可见 ,学生所掌握的道德知识与其外在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其中的情指的是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他还认为个人的情感是其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有血有肉的心脏。情通则理达,道德情感可以促进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那么,如何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我体会到,以情有情,以爱换爱,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我总认为我已经是老师、大人、长者,学…  相似文献   

4.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呢?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和评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导,也是产生相应道德情感的思想基础。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可变性较强时期,应不失时机地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教给他们一些初步的道德知识,引导他们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学习     
长期以来,“道德”被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为个体所掌握和践履,成为个体的品行。因此,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构成人的品行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道德教育虽然与知识、技能不无关系,但它不同于知识、技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记忆掌握道德知识,还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行为技能,但道德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本身不能保证他凭良心办事。这说明,道德的核心不在于道德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对道德的态度和情感。以态度、情感为核心的道德,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法“教”的,它只可由学生自己学习和内化。道德学习与道德教…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上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①有的学生学了今天的,忘了昨天的;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高,而实验动手能力差;③有的学生在考试或课堂答问时,心理知晓却无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④有的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练习或考试又无所适从;⑤有的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摩尔”、“电子云”等很难理解;⑥还有的学生仍然习惯于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师考生背的教学方式,一切依赖于老师。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说明我们的部分老师还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的思想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还不大。为此,广大教师要尽快实现两个转移和两个结合:一是将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努力搞好教与学的最优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  相似文献   

9.
<正> 道德价值观是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决策、调节个体的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个体价值观系统中有关社会及个人的道德生活的部分。因此,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就非常重要了。这就涉及到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模式问题。本文将着重探讨几种较有影  相似文献   

10.
一、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应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其具体缺失表现在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我们现行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我们讲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讲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讲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劳动致富,共同富裕;讲集体主义,助人为乐。而学生看到和听到的却是西方国家生活比我们好,做假搞欺诈也能腰缠万贯。人际关系存在…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教育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德性.长期以来,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注重知识性德育,而忽视了情感性德育,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许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中职生情感道德教育是中职生真正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和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职生的情感体现着他们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适应程度,良好的道德情感会促使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据调查了解,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自私、虚伪、逆反、冲动、没有同情心、不懂感恩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体现人的品德心理出现偏差,情感缺失.所以对中职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当今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情感现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当代中职生的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遵循知识——情感——行为——习惯的规律,取得了良好效果。一、联系学生实际,晓之以理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学生周围的事例,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索,使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的教师喜欢结合课文设置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道德”一词,不仅是指用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合乎理,利于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规范,而且还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个人修养达到的境界。我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就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一种善恶评价,一种行为标准,既表现为道德心理和意识现象,又表现为道德行为和活动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内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准则、规范和行为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中的基础性结构,离开道德认识,品德的其他问题无从谈起;道德情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产生的态度体验,他可以对道德行为产生激励和助长作用,也可以使道德行为受到阻抑或妨碍;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过程。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一个人的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他们四者的关系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就会失去方向;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就不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态度,道德行为就会缺乏动力;失去道德意志,就无法调节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知与行也难以取得一致;离开恰当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也就无从表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研究孔子道德思想多在道德范畴上兜圈子的倾向,本文对隐含于《论语》语录体形态中不甚明朗的孔子道德思想体系进行阐释,其体系构成,一、道德判断原则,其作用是解决大的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具体包括对于“行”与“言”,“义”与“利”。“公”与“私”三个判断原则,二,三层六个道德范围,“仁”,“义”为最高层次的范围,“忠”“信”次之,“孝”“弟”又次,道德范畴的作用是约定人人之间较为具体的道德规则。三以“中庸”和“礼”为标尺的道德理想度,其作用是解决对复杂的道德关系如何把握适度的问题。四,道德方法论原理,以“性近习远”的人性论为基点,演绎出以“近取譬”为道德体验方式,以忠恕之道为道德行为的准则,以“御不善”,“自善”“使人善”为道德修为的三级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们尝试《初中道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通过实验逐步体会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我们的做法是把道德内容细化,选择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内容——个人品德  相似文献   

18.
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德性养成教育实际上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价值启蒙是教育者利用自身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优势,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养成就是学习者把个人的价值启蒙与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支柱,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因为人的正确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呢?下面谈谈笔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传统分析法理学主要关涉到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是法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是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法理学经久不衰的问题之一是法律和道德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系。坚信法律与道德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这些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法律实证主义”;而坚持认为法律与道德具有直接的联系的这些人,我们通常标示为“自然法学家”。在法律理论上的“自然法”,按其发展路径理解它的意涵为:(1)有某种客观的道德真理;(2)这些道德真理至少部分地构成了法律作为真理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