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德目教学法”是以政治教材中提炼出的中心德目把握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教学方法。中心德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德目教学法”的释义、点拨、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可以规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使之有序有效。“德目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内容庞杂、课堂教学结构松散、不得要领等突出问题,是一种容易掌握、容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 杜威认为区分“关于道德的观念”和“道德观念”是讨论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西周德教是在行礼乐的过程中实施的,属乐教,而非义理之教。“乐德”之教,从礼仪之象而言,可别为“六德”义,就终板言之,其设教以教“和”为旨归。“乐德”之教的本质是身教重于言教。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文以载道”是通贯中国二千余年文艺历程的难以更移的传统观念,“道”一直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最高宗旨,而"道"则通过文艺作品发挥着它的德教功能。  相似文献   

7.
肖祥 《教育研究》2023,(1):47-57
道德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地发掘情境”和“移情投射”的道德心理活动,在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思维形成、道德信念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的实质性追求是实现对主体的德性教化,而传统道德认知模式的缺陷影响着德性教化的实效性,并阻滞德性教化的目标实现。改变积累式道德教化对道德知识的拘囿、伦理律法主义对规范或条文的执迷,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激发创造想象的力量。发挥道德想象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实现德性教化由“转知为智”、“转智为德”向“转德为美”跃升的重要途径。在道德教育中培育主体之德性,就是要使之拥有观照“人是目的”与“和谐秩序”的主动性,在德—善—美的再生循环中追求“美好”,从而实现德性教化“转德为美”的目标升华。道德想象启示德性教化的审美转向,经由美的定向——道德意义的形而上学建构,美的追寻——在道德想象中实现价值生成与创造,美的体验——在道德想象中开启价值体验的“心灵旅程”,臻入美境——在道德想象中敞开德性教化的道德关怀,从而指示着德性教化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8.
论《老子》的三个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德形上学以人的“德性”为出发点,通过经验批判和确立生命原则来寻求最高的以“无”为核心的道德实践原则,因而有其纯粹性。人之得道,有赖于超越“形我”的内在本真,即婴儿状态的“含德之厚”,归之于生命自我的“恒常”和“无待”,由此从“无”进到“应该”,表明其道德价值取向,并从人追求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得出“无为”、“不争”和“知足”三个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9.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如何,不仅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文章分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基本因素,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信度的有效路径,即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情”及“信”;精心选择教学素材,由“近”及“信”;开展道德两难讨论,由“辩”及“信”;增强实践体验,由“感”及“信”。  相似文献   

10.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考察,总结了以培养“圣人”为目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否定人欲鄙弃功利为本质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并结合当代我国社会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阐述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土化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德育内容的双重旋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德育内容的构建存在着诸多问题,应考虑从本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方面来规范和调整目前的德育内容,最终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德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3.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道德观,主要调节家庭父子关系和国家君臣关系;清末(1902-1911年)中国训育课程中的忠孝道德观,深受赫尔巴特的训育思想影响,民初(1912-1919年)中国训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学校忠孝道德教育成为向学校公民教育转轨的前夜。  相似文献   

14.
建国60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先后采取的是政治取向、经济取向和文化取向模式,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模式更多地暴露出它们的不适应性,建构新的德育模式成为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心理取向模式正是适应这一形势需要的产物。这一模式强调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注重道德生活实践,讲究道德评价的激励性。相信它不仅会被愈来愈多的德育工作者所看好,也会受到高校学子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我国德育实效低下的三个原因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家庭德育的漫不经心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同时尝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三者结合,实现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为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英雄,以禁烟运动而闻名于世。他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之下,价值一元论的终结,给中国人追求多样性、创造性、主体性的道德生活打开了大门。但是,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这给当前各自为战的中国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德育角色和功能,构建综合德育系统,是推动国人道德健康成长的有效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行为近一个世纪,其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文献法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基础着手分析,总结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中三个主要内容,即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健康功能,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育思想为中国传统德性文化的核心内容,对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人格塑造、教育目标引领影响甚巨。儒家德育思想具有内容丰富性、方法多样性、修为世俗性、价值普世性诸特点,成为改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宝贵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