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边城》的阅读过程体现为对一个不完整句子的追寻、建构与完成。《边城》不完整谓语结构的内部冲突揭橥了《边城》文本的深层意蕴,一种现代社会人性与道德理性对自然人性的压抑,以及由此形成的现代人类生存的永恒困境和现代人性交往的深刻紧张。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湘西世界",给人展示了一种湘西农村所特有的山水美、环境美、人性美的奇美景观。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文章从人情、风情、人性、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色,揭示出《边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湘西世界在过去一直保持着一股单纯清新的气息,作者沈从文在他的佳作《边城》里想把一幅风俗、人性皆美的画面展现给我们。然而,现实中的边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力图挽留这美好的边城,可是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幅美好风俗、人性走向崩溃的现实画面。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熊惠芳 《甘肃教育》2011,(12):64-64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一段似已开始却未开始的爱情,一个应有结局却未有结局的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现代评论界给予这部书最响亮最广泛也最持久的赞誉。但“边城”果真就是人间天堂吗?“边城’’中的人性果真就十全十美吗?  相似文献   

6.
通过《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的对比阅读,从人性角度挖掘经典小说的文本价值。通过解读《阿Q正传(节选)》中阿Q自私麻木、欺软怕硬、自轻自贱等性格特征,进而分析未庄呈现的人性、风土人情特点。转而将视角聚集到民风淳朴的边城小镇,对比未庄的“丑”与边城的“美”,深入理解鲁迅与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小说语言清新别致,意境深远,使人性的纯美与自然的静美水乳交融,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性意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来探讨《边城》以人性为主题的原因,了解作者对人性美的诠释,从而领略该小说的语言特征和艺术特色之美。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9.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历来被读者所称道,这里风景优美,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但是细读《边城》之后,读者感受到的还有凄凉的余韵,还有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以及美的氛围中弥漫着的悲剧色调。  相似文献   

10.
<正>《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由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优美的文字而富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编选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一、《边城》的文学价值(一)《边城》的人文价值1.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在《边城》中,对人性的关注与赞美是其呈现出的主题之一。沈从文在谈及其创作动机时就曾表示"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中无论是刻画的人物、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1.
论《边城》所表现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反映的是湘西边远小城茶峒镇的社会人生风貌,通过对乡村世界中普通人的交往显示出湘西的风俗,阐释了作家一系列的审美理想:理想的生命存在形式,理想的社会形态以及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从“勿攸”到“忽悠”——“忽悠”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悠”的本意是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究其本原应作“勿攸”。后来。在同音假借的作用下,“勿攸”改作“忽攸”或“勿悠”。最后,“忽攸”或“勿悠”在偏旁类化的作用下又改作现今通用的“忽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唐代女教书郑氏《女孝经》的文本阅读,以及相关文献的辑录和考察,对《女孝经》写作背景及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作以阐释,同时在文本阅读中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教育学报》两年(2005—2006年)发文所附引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定量地描述了该刊的引文量、引文来源、引文类型、引文年代、自引量等分布,试图揭示我国教育学科研究人员在利用文献上的一些特征,以期为教育学科文献的利用、流通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口”辨     
《走西口》是晋、蒙、陕、冀交界区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民歌,它描绘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晋民北流现象,是“走西口”移民生活的缩影。但“西口”具体指什么地方?目前有多种解释,哪种是科学的、历史的呢?通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我们认为“西口”所指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口”是人们对归化城的俗称,而且这一俗称来源于商人,只与商业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通过对近50个人物死亡结局的精心设计,描绘了底层卑辱者、社会抗争者、“狂人”、阶级压迫者等几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角色之死,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昭示了封建社会定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经济》1998-2007年论文引文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教育与经济》(1998—2007年)10年共40期发文所附引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定量地描述了该刊引文量、引文来源、引文类型、引文年代、自引量等分布,试图揭示我国教育经济学科研究人员在利用文献上的一些特征,以期为教育经济学科文献的利用、流通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亚帖木儿帝国(1370-1507)是中亚历史上的重要游牧帝国之一。现以《巴布尔回忆录》一书为基础,分析帖木儿朝王室的婚姻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一个方面探讨帖木儿朝家族兴衰史,进而分析帖木儿朝王室的婚姻制度与它的家族和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所出现的有关商人的作品之多,可以说是前代的文言小说所罕见的。因此我们在欣赏花妖狐媚和科举士子形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这些商人形象。蒲松龄以其中肯平实的创作态度为我们描绘了各色商人,向我们展示了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语是观察语言和社会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一个很好窗口,通过文革时期外来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造成原因等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和解释,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以及文革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