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学生应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及象征意义,体会宋庆龄的高贵品格,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对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如何把樟树的香气和宋庆龄高尚的人格联系起来,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感受樟树的蓬勃生机与永久保持香气、品质高洁之可贵,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以树写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体会其效果,感受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相似文献   

4.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5.
<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课文先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然后写其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赞美树,实际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又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樟树的象征意义深刻。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芬 《小学生》2013,(12):97-9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樟树,实质写宋庆龄的品格,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听很多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大多老师会在课堂上抓住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难道这就够了吗?徜徉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如对比、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教学中,我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及时巧妙运用,在文本和形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并以此设计表达训练,从而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借对宋庆龄故居庭院内两棵樟树特点的介绍,表达了对宋庆龄高洁人品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之情。揭示人与树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难点。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在揭示了樟树特点后,先简介人物的生平事迹,再追问"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达到理解写樟树即是赞美宋庆龄的目的。这种做法人为地、生硬地将人和树捆绑到了一起,即便学生领悟到了文章要旨,也是教师施以外力的结果。有没有自然巧妙地直击要害的办法呢?笔者思考再三,以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文章的言语形式,使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想比较轻松地突破难点,实现语言"入境",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儿童的已有认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长句,学用关联词.2.厘清课文形象之间的主要关系,了解主要内容.3.对樟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品读,充分了解樟树的"品质"特征.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期待.  相似文献   

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品质。这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散文。作者明写樟树,暗喻宋庆龄的品格,表达对宋庆龄的缅怀之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相似文献   

12.
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懂,那第一课时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文体的言语特点?一、把脉学生起点,以学定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生字词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读、认知能力,对于字词在音、形、义等方面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和疑点。教师主观地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教学难点巧妙化解,让学生乐于接受,喜于创新呢?一、置换主角,化难为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物喻人,在作者的笔下樟树呈出蓬勃的生机,弥漫着独特的香气,尤其是文中这一语段: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读  相似文献   

14.
A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第五单元第18课。教学目标1援认读生字词。2援默读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盲人重见光明所做的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援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含有"骄傲"句子的含义,理解琳达一家崇高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记叙文。它语言朴实,文章短小,仅用四百多字借花生的特点说明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父亲借花生喻人的那段话的含义。教学本课时,可采用“直插中心,扣点训练”的导学方法。先直插文章中心句并初步理解其含义,接着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花生的一般好处”和“花生最可贵之处”这两  相似文献   

16.
冰心的《荷叶母亲》是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沉感受。教学中,对于文章所颂扬的母爱这一情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母爱的深刻内涵,心中往往显得抽象。如何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真正体会母爱,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勇敢这些具体品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古井》采用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法,感情深沉,寓意深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熟读精思,从理解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品味词句,领悟寓意上多下功夫,以达读懂课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及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桃花心木的特点,懂得“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含义。2、学习本课借种树喻育人的写法,把握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3、指导学生正确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的“思考.练习”。教学重教学重点:学习本课借种树喻育人的写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领会“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一、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1、板书课题:桃花心木2、师:当…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重点字、词、句的理解,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内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