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翼蓼块根的体积分数90%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MCF-7癌细胞增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层萃取物的总酚和黄酮高达211.99 mg没食子酸/g和21.50 mg槲皮素/g,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_(50)值为14.08μg/m L.测定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层质量浓度为1 000μg/mL时,吸光度为1.09.乙酸乙酯层萃取物质量浓度为2 mg/mL时,MCF-7癌细胞增殖抑制率达97.15%.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围头海域5种海藻提取物及萃取部位的乙酰胆碱酶抑制活性与DPPH·清除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分别测定其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裙带菜与羊栖菜提取物具有较高含量的总酚与总黄酮;裙带菜的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和羊栖菜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在10mg/mL质量浓度时表现出较强的乙酰胆碱酶抑制活性,并且裙带菜乙酸乙酯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以及羊栖菜二氯甲烷部位的DPPH·清除能力均明显高于其他提取物或萃取部位.  相似文献   

3.
试验测定枇杷根与枇杷叶中的黄酮、总酚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大小。结果表明在枇杷叶、枇杷根皮、枇杷根木质部3个部位中,根皮的黄酮、总酚含量最高,根木质部较低、叶最低。通过DPPH法和FRAP法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枇杷根皮抗氧化活性最强、根木质部较弱、叶最差。黄酮、总酚含量与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黄豆、黑豆、黄豆芽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馏水、70%甲醇、70%乙醇、70%丙酮作为提取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豆、黑豆、黄豆芽中总黄酮的含量.并通过测定各样品提取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率,比较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甲醇对总黄酮提取率较高,其中黄豆的甲醇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392mg/g.同时表明,黄豆的甲醇提取液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对O2·-,·OH清除率分别为54.50%,61.00%.  相似文献   

5.
研究长根金星蕨中总黄酮的抗氧化性。采用70%乙醇提取长根金星蕨中总黄酮,用NaNO2-Al(NO3)3-NaOH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用Fenton体系、邻苯三酚体系、普鲁士蓝法研究总黄酮溶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用硫代巴比妥酸(TBA)分光光度法研究其对羟自由基引发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样品中总黄酮含量为1.95%。总黄酮浓度为60μg/m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30.1%;浓度为67μg/mL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50.2%;浓度为87μg/mL时,对羟自由基引发DNA损伤的抑制率可达95.9%。结果表明长根金星蕨中总黄酮能较为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对DNA氧化损伤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6,(6):48-52
以小麦麦麸为原料,采用黑曲霉进行连续7 d的固态发酵,在培养过程中研究麦麸酚酸(总酚及阿魏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DPPH和总还原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曲霉发酵过程中,麦麸中总酚和阿魏酸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发酵至第3 d时,麦麸中总酚及阿魏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 400μg·g-1和260.869μg·g-1,比发酵前的麦麸总酚和阿魏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4倍和3.9倍,抗氧化活性与麦麸中总酚及阿魏酸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硼酸对根用芥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以临泉花叶根用芥菜种子为材料,以不同浓度(0、10、20、100、1000、5000μmol/L)硼酸对根用芥菜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调查了种子发芽指标,测定了萌发种子中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幼苗总抗氧化能力、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NDA)的含量。结果:随着硼酸浓度的升高,根用芥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脱氢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幼苗总抗氧化能力和Pro.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MDA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当硼酸浓度为100μmol/L时,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脱氢酶活性、幼苗总抗氧化能力和Pro含量均达到最大值,MDA含量达最低值,均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当硼酸浓度为10μmol/L时酸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硼酸浓度在10~1000μmol/L范围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随后下降,但仍高于CK。结论:根用芥菜种子用100μmol/L浓度的硼酸浸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萌芽苦荞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苦荞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萌芽苦荞为原料,研究晒干、阴干、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5种干燥方式对其功能成分(黄酮、总酚、γ-氨基丁酸)和抗氧化活性(对DPPH·、ABTS+·和·OH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干燥方式对萌芽苦荞的功能成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冷冻干燥处理后,萌芽苦荞中的黄酮、总酚、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9.66 mg/g、16.82 mg/g和64.14 mg/g,显著高于其他干燥方式,100℃热风干燥含量次之,60℃热风干燥含量最低。冷冻干燥处理的萌芽苦荞对DPPH·、ABTS+·和·OH的清除能力最高,分别为75.40%、98.25%和65.62%,100℃热风干燥次之,晒干处理最低。因此,冷冻干燥和100℃热风干燥较好地保留了萌芽苦荞中的功能成分且抗氧化活性较强,与冷冻干燥相比,100℃热风干燥具有时间短和成本低的优势,是实际生产中保留较多黄酮、总酚和γ-氨基丁酸的优先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C18柱(250×4.6 mm,5μm),梯度洗脱,以不同比例的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同时测定了清肺抑火片中栀子苷(238 nm)、大黄素(254 nm)、大黄酚(254 nm)的含量.栀子苷、大黄素和大黄酚分别在0.06~0.6μg、0.08~0.8μg和0.08~0.8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3%、97.43%和97.73%;RSD值分别为0.55%、0.50%和0.87%.所建立的方法可同时测定清肺抑火片中栀子苷、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可用于清肺抑火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辽宁苦菜中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苦菜中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采用索氏提取法,以70%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对苦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通过光谱分析法测定其含量,并利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辽宁苦菜中总黄酮的含量为88.18 mg/g,苦菜总黄酮抗氧化的IC50为0.62 mg/mL,由此说明辽宁苦菜中总黄酮的含量较高,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翼首草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翼首草的70%乙醇提取物为样品,采DPPH、ABTS、OH、总还原能力4个指标来全面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翼首草醇提物对DPPH、ABTS、OH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翼首草醇提物的IC50值分别为(44.11±1.83)μg/mL、(250.74±4.90)μg/mL、(5.73±0.07)mg/mL;BHT的IC50值分别为(0.97±0.02)μg/mL、(2.11±0.05)μg/mL、(323.80±9.98) mg/mL,可见虽然翼首草抗氧化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BHT,但仍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且对羟基自由基的消除能力优于BHT。【结论】翼首草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效果低于BHT,但对羟基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优于BHT。  相似文献   

12.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比较研究木蝴蝶醇提物(EO)中不同极性组分体外抗氧化活性.得到了木蝴蝶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EAO)、正丁醇萃取组分(n-BO)、水萃取组分(WO)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1,1-二苯-2-苦肼自由基(DPPH·)均有清除作用,其清除能力最强的为EAO,依次为n-BO、WO;并对各极性组分中的多酚、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到了EAO、n-BO、WO中两种生物活性含量合计分别为751.67±3.42ug·mg-1、410.48±3.90ug·mg-1、180.03±2.08ug·mg.结果表明,木蝴蝶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多酚和黄酮含量具有正相关性;木蝴蝶醇提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相中.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鱼腥草鲜品、干品,根、茎、叶半年的跟踪测定,得出鱼腥草鲜品中总黄酮的含量大于干品中的含量,其中根、茎、叶中总黄酮含量以叶中含量最高,而含量最高的是10月采收的鲜叶,其总黄酮含量为823.42mg/100g.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簕叶中的总黄酮化合物,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临界萃取条件(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其总黄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 h,CO2流量20 L/h.白簕叶总黄酮提取值为2.929 mg/g.  相似文献   

15.
建立黑果腺肋花楸果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制剂清除亚硝酸盐的能力、抑制脲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的活性进行考察.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颗粒剂中的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和多糖进行含量测定及方法学验证;用半数浓度(IC50值)作为指标来评价颗粒剂的不同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颗粒剂均在显色前360 min内和显色后60 min内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8.63%~102.50%和98.27%~103.00%,且RSD<2.0%,建立的方法可满足含量测定要求.3批黑果颗粒剂和双果颗粒剂中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多糖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7.27、14.10、1.56、473.95 mg/g和12.35 mg/g、3.44 mg/g、0.80 mg/g、700.12 mg/g.体外活性实验表明两种颗粒剂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亚硝酸盐能力,抑制脲酶、α-葡萄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活性的能力.且建立的4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回收率符合要求,可用于黑果腺肋花楸果制剂中总黄酮、原花青素、花色苷、多糖的含量测定,能为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亚硝酸根与碘化钾反应生成单质碘,碘可使异硫氰酸荧光素发生荧光猝灭的原理,采用流动注射连续可更新液滴荧光法测定亚硝酸根.体系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92nm和516nm,亚硝酸根含量在25~100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9μg/L.本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用超声提取法制备样品溶液,提取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浸提时间为40 min,提取温度为30℃,以芦丁为标准对照品,用NaNO2、Al(NO3)3和NaOH显色,采用分光光度法于510nm波长处测定赤胫散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表明:总黄酮在0.008-0.04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9.5786C+0.0068,相关系数R2=0.9987,其根、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0.17 mg/g、28.07 mg/g、49.73 mg/g(n=3),RSD值分别为1.75%、2.83%和2.19%。最后得出结论:赤胫散中总黄酮在根部的含量最高,叶部次之,茎部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的抗氧化活性水平,为综合利用两种微藻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隐甲藻和裂殖壶藻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重要原料,然而提取DHA后剩余的藻渣未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首次对两种微藻的极性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并初步确定多酚类化合物是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为综合利用两种微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用70%乙醇浸提隐甲藻和裂殖壶藻藻粉,所得粗提物分别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依次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组分萃取物。采用总抗氧化能力、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及总还原力等方法对不同极性组分的萃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Folin-Ciocalteu方法测定样品中总多酚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隐甲藻和裂殖壶藻醇水提物的不同极性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图2~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萃取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水平显著相关(表2和表3),因此,我们推测多酚类化合物是两种微藻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综上所述,隐甲藻和裂殖壶藻具有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可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金匮肾气片中黄芩苷和丹皮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52:48),检测波长278 nm,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黄芩苷在0.485~19.406μg/mL,丹皮酚在1.079~43.157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9.6%,100.5%,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金匮肾气片之间黄芩苷和丹皮酚含量水平差异不大。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该法可用于金匮肾气片中黄芩苷和丹皮酚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的方法.色谱柱:安捷仑ZORBAX Stab leBound(4.6 mm×50 mm,1.8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体积比85∶15),流速0.8 mL/m in,检测波长254 nm.在该色谱条件下大黄素和大黄酚在4 m in内可达到基线分离(Rs=1.95),方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大黄素98.5%,大黄酚99.4%,RSD分别为大黄素1.47%,大黄酚0.99%,大黄素在0.04~0.12μg,大黄酚在0.08~0.24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99 9和r2=0.999 9,最低检测限为大黄素0.028μg,大黄酚0.014μg.因此,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为HPLC快速测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