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共同构成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学校课余训练与竞赛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课余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训练水平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校一直把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高水平运动人才辈出,竞赛成绩不断提高。但在常年课余运动训练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各运动队的正常训练工作,造成课余运动训练松散。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体育传统校开展课余训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选材质量、学训矛盾、师资力量、竞赛体系、场地设施等。新时代,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应做好以下几点:拓宽选材范围,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正确处理学、训矛盾;体校、社区教练员与学校体育教师相结合;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校的竞赛体系;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学生开放,加强组织管理,为课余训练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与国外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及竞赛现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等,对上海市与国外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及竞赛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外学校参加业余训练的规模庞大,竞技体育普及,大、中、小学的运动训练衔接顺畅;上海市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相对匮乏,参加业余训练的规模小,竞技体育的普及率低,中学与高校的训练严重脱节.国外竞赛组织协会化,注重训练与竞赛的衔接,以竞赛带动训练;上海市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依附于体育与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协会未能充分发挥功效,高校竞赛少,中学与高校的竞赛脱节.  相似文献   

5.
笔者对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管理体制、主要组织形式 ,以及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特征与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两岸形成了独自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系与特点 ,各有其长处和不足 ;通过比较研究 ,充分发挥两岸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各自优势与成功经验 ,加强两岸学校体育交流与合作 ,以促进两岸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在2009年的1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中,有8篇关于实心球的文章刊登在"教学实践"和"训练竞赛"栏目,其中"教学实践"7篇,"训练竞赛"1篇。虽然各篇文章对实心球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研讨等方法,对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在现状分析和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地域特点及我国高校体育课余训练竞赛的特征,选择了"基础保障"、"训练开发"、"竞赛组织"和"体育文化"4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若干,形成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体系。  相似文献   

8.
体育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在实践中发现,各中职院校在开展体育课余训练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中职体育课余训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竞赛效能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主要以学术科研内容为主,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体育院校(系)的在校研究生进行征稿;主要发表教学、训练及科研类的学术文章,辟有"专题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学课余体育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体育才能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为运动队和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材,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余训练还能促进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业余训练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特长生课余体育训练进行探索。一、处理好课余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如果因为学生参加课余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进行分析研究。从场地器材、参训学生、带训教师、训练经费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中所取得的经验,并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有长远打算;努力改变社会体育观念,实现家庭体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学校体育意识氛围的培养;提高体育工作者的地位,正确评价体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努力完善课余体育训练运行机制,拓宽训练经费的来源渠道。旨在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集中体现在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竞赛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的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体育》2014,(Z2):74-75
学校体育项目的组建与课余训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近几年来在学校课余训练方面上取得了很大突破,课余训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为学校、县、州赢得了荣誉,确实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在日常训练中,笔者在抓好学校体育管理的同时,结合学校体育教师多年带运动队训练积累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为体育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组建与管理实施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遵循市场规律来进行,能使学校体育训练更健康、更有序的发展。针对当前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结合我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认为通过构建课余训练的市场化模式即:学校提供平台,引进具有专业体育技能的社会人员进行训练,体育教师参与组织管理的这样一种模式来保障学校课余训练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主要以学术科研内容为主,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体育院校(系)的在校研究生进行征稿;主要发表教学、训练及科研类的学术文章,辟有"专题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16.
<正>一、杂志介绍《中国学校体育》(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2999/G8,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7662)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201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并于2014年1月起分上、下半月刊开始出版,上半月刊为《中国学校体育·基础教育》,仍保持原办刊风格,主要针对全国广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外活动和科研进行指导;发行方式为邮局发行。下半月刊为《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主要以学术科研内容为主,目前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体育教练员,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的研究者与管理者、体育院校(系)的在校研究生进行征稿;发表教学、训练及科研类的学术相关文章,辟有"专题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发行方式为自办发行。  相似文献   

17.
李威生  林惠英 《体育学刊》2001,8(5):118-120
通过对中日两国高校课余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宗旨、参加人员、训练方式与训练的自觉性、经费来源、竞赛工作的内容以及组织安排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国高校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的组织与安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校课余训练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参加课余训练的人数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项目布局与衔接不够理想,师资状况、经费的投入、场地设施等条件以及奖励和竞赛制度的不完善等均是影响我国课余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为了提高质量,要做到:①开拓视野、更新观念。②改变体委系统单一渠道培养人才的做法,体委系统与教委系统发挥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体育人材。③多种模式并举,以高水平试点学校为龙头、以传统项目学校为核心,联合社会力量促进带动广大普通学校参加课余训练的积极性。④改革现行奖励、竞赛制度。⑤尽快建立课余训练教练员培训、进修制度。⑥开展课余训练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赛管理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与“举国体制”中的专业队三级训练网培养体制的双轨运行模式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呈现为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置管理、单线运作的格局,以致各竞赛管理组织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呈条块分割状态.为此,建议设立专职体育竞赛管理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明晰各部门职能职责,强化管办分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改革运动竞赛形式,提高竞赛分级与竞赛内容的科学性;注重法规建设,完善检查评估制度;制定优惠政策,保障竞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教育部门抓人才培养,体育部门管运动竞赛,两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20.
<正>综观2009年的12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8篇实心球文章刊登在"教学实践"和"训练竞赛"栏目,"教学实践"7篇,"训练竞赛"1篇。虽然各篇文章对实心球动作的命名不尽相同,但是就其动作过程来讲几乎类同,如出一辙,现统称为"正面双手原地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