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人类主体角度看,人类生存发展系统存在着主体、调节力量、客体三个基本要素,而社会是由低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组合,而成的高层次人类生存发展系统。所以,可以从主体、调节力量、客体等要素出发,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在社会内部,存在着“主客”、“主主”、“主客主”三类主客体关系,人类与自然客体的关系和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共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最直接地表现为调节力量体系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主客体关系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础上,力图克服现行哲学教科书“两个主义四大块”的弊病,以主客体关系新视角阐明:宇宙存在的基本形态是质与能的统一与演化;宇宙分化的基本结构是以环境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存单位”,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一元四系”;主客体矛盾运动的中介是信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规律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主客体关系哲学从新的视角(人类主体角度)观察宇宙,力图以新的理论体系确立起当代科学宇宙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主客体关系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基础上,力图克服现行哲学教科书“两个主义四大块”的弊病,以主客体关系新视有阐明:宇宙存在的基本形态是质与能的统一与演化;宇宙分化的基本结构是以环境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的存在方式是“生存单位”。客体的存在方式是“一元四系”;主客体矛盾运动的中介是信息;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内容和规律具有多重性和层次性。主客体关系哲学从新的视角(人类主体角度)观察宇宙,力图以新的理论体系确立起当代科学宇宙观,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价值在本质上不是“认识”现象 ,而是一种“存在”现象。因此 ,关于价值的本质揭示应突破传统主、客体关系模式这种认识论范式桎梏 ,转入本体论的思考。从“存在”的角度看 ,价值作为一种事实 ,在本然上是生物的生命存在及其显现方式的规定或属性。只有生物才有“生”、“死”规定 ,从而构筑生物生存的他律性和自由性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损益关系” ,使价值得以原始发生。无机界则没有这一价值的原始发生机制。当然 ,价值的规定是有层次和种类结构的 ,如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价值主体间活动层次的区别等。当把本体论统一于认识论、实践论并从主体实践的本能层次上升为自觉层次的把握时 ,其只能指为人类领域的。  相似文献   

5.
价值在本质上不是“认识”现象,而是一种“存在”现象。因此,关于价值的本质揭示应突破传统主、客体关系模式这种认识论范式桎梏,转入本体论的思考。从“存在”的角度看,价值作为一种事实.在本然上是生物的生命存在及其显现方式的规定或属性。只有生物才有“生”、“死”规定,从而构筑生物生存的他律性和自由性以及相互作用而形成“损益关系”,使价值得以原始发生。无机界则没有这一价值的原始发生机制。当然,价值的规定是有层次和种类结构的。如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价值主体间活动层次的区别等。当把本体论统一于认识论、实践论并从主体实践的本能层次上升为自觉层次的把握时,其只能指为人类领域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和谐“?和谐”,希腊文harmonia,指“联系、匀称”,即“事物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1]。简单说来,和谐是一种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一种多重、复杂的关系,之所以成为美,是因为这样的关系中存在着和谐。和谐可以说无处不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都存在着某种和谐,其中人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备受人们的关注,但如何促使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培根哲学与笛卡尔哲学中对主体、客体问题的阐释并赋予价值研讨。笔者认为在“认识论转向”过程中 ,培根与笛卡尔不仅在认识论上遵循着相反的原则 ,而且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背反性 ,并体现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 ;在人类价值观上 ,他们并未跳离近代所赋予的潮流“共势”  相似文献   

8.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9.
人类自胎脱于动物界,就开始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历史进程。因此,主客体关系就成为人类诞生以来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主客关系的实质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依被改造对象的不同性质,客体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这也就是说,人类既是对象的改造者,又是改造的对象,既是改造的主体,又是改造的客体。例如,人类个体在改造自己身心之际,本身既是改造者,又是被改造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但是,主客体关系这对范畴只是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界定,要说明整个人类历史的动态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模糊性是由生活的模糊性决定的。所谓生活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生存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与矛盾运动;生活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升华。模糊是主客对立的消融与统一。主客对立的消融反映到文学则形成了文学的模糊特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技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伟大革命,对作为人和社会存在发展根本方式的人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的活动构成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即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工具均发生了革命性的、重大而深刻的演变,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人的活动的发展、人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康德在历史哲学中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大自然的意图。他通过这个核心概念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的根本问题,并进一步考察人类如何从自然状态到法治社会,再到世界公民社会,最终实现永久和平。这一概念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是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历史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但是它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也谈“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多次谈到的一个重要理论。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讲的不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是处于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不是指消灭造成个人片面发展的旧式分工或资本主义的分工,而是指消灭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需求,指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质和能(包括信息)。人类需求是客观的,其发展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过程。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拓展调控对象,更新调控力量,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合作关系。人类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是中国法治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培养着法治的、有着广阔活动与价值选择空间的自主的个人和多元化的、自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从而培育着市民社会,创造着一支从外部约束政府的经济力量,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全球化使政府的他律力量进一步加强。政治层面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法治化的关键因素,直接推动着法治化的进程。中国法治化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人类数千年的法治理想中,不断汲取思想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生心理承受力教育不容轻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而当今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与此形成了较大反差。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诸多因素中,学校教育理应担当主要教育责任,具体可从调整认知,优化个性,增强应激反应和提高耐挫力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们从无环境意识到开始治理污染是一种进步;从治理污染到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绿色生产与消费又是一种划时代的进步。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已不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状况了,而是进入绿色文明时期。因此,梅州的发展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注重提升绿色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古帝王,年代约在伏羲氏与神农氏之间,与有巢氏、朱襄氏、阴康氏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葛天氏部族首领、中华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作为最早发现、使用葛的帝王,葛天氏发明了"葛天"草庐。葛天氏、葛天氏部族、葛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宁陵。为使部族成员身强体健、延年益寿,葛天氏创作了"葛天氏之乐",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舞乐,反映了远古时期农业社会的特征。葛天文化的意蕴非常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可分为人类女性与非人类女性,她们都具有“无妒”的共同点,同时她们之间又具有更大的不同点:人类女性形象并不一定美貌。但无妒、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决主动地守贞、严格遵循封建礼教,可以说是贞女贤妇;而非人类女性形象虽然也无妒,但她们美貌、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性较自由地结合、几乎完全置封建礼教于不顾,可以称之为“自由”女性。这两类不同女性形象的产生,源于封建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德、色双重需求的外化。  相似文献   

20.
封孝伦先生在《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中强调“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并把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这是对强调理性的“实践美学”的超越。实践证明 ,审美中不仅有理性因素 ,而且有非理性因素 ,甚至有时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因此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没有过时 ,而被当代精神生理学证明是科学的。强调审美中的非理性因素 ,对于抗击理性主义的重压 ,恢复人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