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由该院电视系教授刘燕南博士撰写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收视率的专门著作。该书不仅对国内外收视率调研的发展脉胳、现状与趋势、调查技术特点、分析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如电视观众收视行为的深度分析、电视节目制作编排的原则,策略与技巧,以及利用收视率数据制订广播媒体计划等,均结合国内外最新案例,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和实用参考价值。《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柴学 《视听纵横》2006,(5):91-92
在电视频道普遍重视节目收视率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特别是地域性强的新闻节目一枝独秀地排列在收视先锋方阵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分析2006年6月12日至7月2日其中二周的权威调查机构杭州网收视率调查数据,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杭州生活频道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系列电视短剧《外地媳妇本地郎》到目前为止已在广东卫视播出300集,最高收视率在广东地区达到36%,平均收视率17%,让我们不得不对其自身认真审视。  相似文献   

4.
收视率调查方面。央视-索福瑞和尼尔森媒介几乎同时在中国受众市场展开收视率调查服务,是目前中国受众市场上最主要的收视数据提供者。后者坚持主打中心城市,相当长时间内仅提供11城市测量仪收视率数据,而前者则是日记法和测量仪法并用,遍地开花,很快拿下了收视调查市场份额的大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5.
中国收视率概念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6年,央视首先使用收视率,从此收视率正式确立了在中国电视领域的地位。面对收视率调查这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从事收视率调查的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最近几年,各台都比较注重收视率的作用,纷纷斥资从统计局、专业的收视率调查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购买数据,也使收视率调查业成为目前国内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小议收视率     
郑宏 《新闻爱好者》2005,(11):19-19
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重视的一种衡量标准。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里指出:“收视率成为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数家省级台状告央视索福瑞收视率有欠准确,结果坏事变成了好事,导致人们反思:如何有效利用新设的省级台收视率调查网络。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对收视率调查重视,驱动了省级台收视率调查网络的建立,而调查网络的建立和运作,又会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省级电视台的关心。在这种经营互动的环境中,必然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省级台对自身的经营应有什么样的定位?第二.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如何正确认识省级台所处的战略位置?两个问题简而言之,构成了本的题目:“省台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认识的省台”。  相似文献   

8.
收视率新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广告公司WPP恶意收购了TNS以后,与AC尼尔森公司进行了部分资产互换,尼尔森公司从2009年起退出我国电视受众收视率调查领域,独留下TNS下属的央视一索福瑞公司,造成了独家垄断的局面.本文从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冲突角度对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现状提出新的批判观点:由跨国广告公司独家垄断的电视收视率调查领域应该受到监管;对广告收入过分依赖,陷入"收视率战争"的我国电视体制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损害;"收视率至上"的行业思维是电视内容"低俗化"的内在动机;在收视率指标摆布下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丢失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媒介调查研究,对电视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收视率调查研究并未完全在电视媒体普及,即使在已经参加收视率调查的媒体中,对收视率的理解和应用也不尽相同。以数理统计和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收视率调查研究,是媒体管理进入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电视媒体通向市场的重要桥梁。收视率调查是科学,正确使用收视率调查结果,还有赖于对收视率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收视率调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赖黎捷 《新闻界》2002,(1):58-59
随着中国大陆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人口,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的视听市场。作为评估观众多寡重要指标的“收视率”,由于具有直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了电视媒介及媒介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外,收视率调查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而国内收视率调查自1986年开始,发展到目前已进入常规性的、运用日记法、人员测量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收视率调查阶段,对传播媒介起到了应有的指导作用。GGTAM(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lobalGuidelinesforTelevisionAu-dienceMeasurement)中收视…  相似文献   

11.
梁昊光  倪桓 《视听界》2002,(3):9-12
在国外,收视率调查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国内的收视率调查则延迟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人尝试。收视率调查目前已倍受业界重视。收视率调查的作用和电视传播的意义收视率调查已成为介于媒介业和广告业之间至关重要的相关行业。收视率调查数据对电视传播内容及节目制作、广告商选择都起着决定作用。收视率是通过抽样调查进行估计的,这个抽  相似文献   

12.
收视率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电视节目编排逐步由“编导主导”的市场无意识状态向“观众主导”的针对性市场营销转变;其问,基于市场调研产生的收视率开始崭露头角,在节目创意、制作和编排中占据了日渐重要的地位。收视率可以指导电视台运作走向市场化、理性化,但这要以正确使用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考核“由重收视率为主,向重栏目综合评价体系转变”.央视全新的节目考评体系由“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专业性”四大板块构成,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分别由专家打分、观众调查和收视率调查来实现.为此,央视组建了一支由300名专家组成的评审队伍,每季度完成全国1.2万户观众的入户调查.其中,由收视率调查结果提供的传播力占考量标准的50%,并被细分为“收视目标完成率(受众传播规模的拓展与维护)”、“观众规模(栏目传播广度和观众群的拓展能力)”、“忠诚度(栏目粘着受众的能力)”和“成长趋势(栏目成长性和阶段性状态)”四个指标,而不再是唯收视率数字论.伴随着央视新的考核体系的确定,在央视实行了多年的、以收视率为考量标准的“末位淘汰制”也被废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12,(10):94-94
备受诟病的中国电视收视率造假难题终于有了新进展,这一次的解决希望落在了即将出台的中国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身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受众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说,中广协会正在推动出台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国家标准的制订,2012年6月这一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给国家标准委员会。业内关心的是,这样一则国标能荡涤当下电视收视率调查行业"乌烟瘴气"的现状吗?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看来,电视收视率造假是收视率调查行业的沉疴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期,在广告商的推动下,美国开启了收视率调查的先河。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收视率调查行业也逐渐壮大,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演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收视率调查各种专业词汇频频见诸媒体,甚至成为一种大众话语的今天,对于国外收视率调查业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行业,并为国内收视率调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电视收视率调查分析潍坊电视台张明志1993年8月中旬,我台对电视节目在潍坊地区的收视率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性明显增强,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电视追逐观众的现象必将成为现实。看清电视市场潍坊位于山东半...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电视媒体,已经没有人再怀疑收视率调查的重要性了。收视率统计数据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评价自己的节目,确定各频道和时段广告价位以及广告客户选择媒体、频道、时段和节目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我们的收视率调查还显得很不完善,其一是大部分电视台的收视率调查数据比较单一,只有收视率一个数据,无法对影响节目收视率的诸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二是现在的收视率调查体系还只能对节目进行播出后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而不能对收视率进行播前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改版调整和新节目的推出只能凭个人经验进行定性分析,而不能进行…  相似文献   

18.
王红 《记者摇篮》2004,(10):29-29
自1995年央视调查咨询中心成立、1996年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诞生和同年AC尼尔森公司登陆我国之后.国内收视率调查呈迅猛发展之势,收视率市场被激活。  相似文献   

19.
国内视听     
《视听界》2008,(5)
奥运收视调查:电视媒体遥遥领先;奥运年成广告“井喷年” 上半年投放额达2449亿;央视公布奥运收视率数据 五个频道收视率大涨;奥运会让央视大赚20亿;广电力推“广西模式”:一切向电信看齐  相似文献   

20.
《声屏世界》2011,(12):66-66
为适应数据使用者需求,我国电视收视率规范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收视率调查规范。第一,健全立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多年,民主、法制的基本框架已经构建起来,但在很多专业领域存在不足。在收视率调查领域,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仍存在诸多漏洞。立法有空缺,执法依据不足.对造假者的打击力度就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