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篇长篇小说,描述的是1975-1985年的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的苦难的生活状态,全景式地表现出了中国西北农村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或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或许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出人生百态,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出自我的生存之道,这些都可以在这部经典的著作中领略到。  相似文献   

2.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被称作"行走的布鲁斯",凸显了美国黑人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本文立足于"行走"和"蓝调",分析了威尔逊系列剧中人物苦难而不屈的梦想之旅的模式,强调了剧作家以南方情结、黑人文化救赎和面向未来三条途径超越苦难的生存策略以及剧作家超越种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选取知青小说中反映秦晋高原乡村生活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李锐、郑义和朱小平的作品来分析,通过作家对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体现出对那个时代农民深重苦难与不幸的同情和怜悯,理性化地揭示与批判了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从三位作家创作中的悲情描述、探求苦难的原因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真实描画出农民生存境遇与命运,展示出人民性的珍贵和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的本性、生命价值、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四方面挖掘曹禺剧作的人文精神——对人性深刻诚实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真诚尊重、对人类苦难的感同身受、对民主自由的渴求企盼、对精神状态的诗意梦想等方面分析了曹禺剧作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基于基督教信仰,克尔凯郭尔把人定义为精神。所谓精神,乃是使自我与他者(上帝)关联起来的关系,它具有运动的特性。精神本质的实现以自我否定、脱离直接现实性为前提,而自我否定、脱离直接现实性对于人的生存则必然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苦难。然而,人要实现生存的幸福,就必须接受苦难,从而实现人生的超越,成为精神,获得生存的永福。可见,克尔凯郭尔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受难即福的宗教生存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苦难——潘玉良绘画的忧郁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玉良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她在矛盾和痛苦中不断追寻着自己的价值。通观她的绘画,总是萦绕着一股忧郁的气息。这是由于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给潘玉良太多苦难的浸染,饱尝了生活的辛酸苦辣。潘玉良通过创作忧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不幸的控诉,同时这也是她内心忧愁痛苦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作为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存在诗学角度分析海子诗歌对存在深渊的超越与救赎。海子以神性体验的方式追寻人在大地之上的诗意栖居,通过对人类个体生存悲剧命运的揭示,思考人类和诗歌的命运。虽然最后生存的虚无还是吞噬了海子的心灵,但是身处贫乏时代追问诗人何为的勇气和独特的探索生存秘密的方式使海子诗歌在精神向度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解读托﹒斯﹒艾略特《荒原》。通过比较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客观对应物"和符号学的契合,分析诗中符号的能指(形象)、所指(概念)、和符号相关的语境、解释者等,探讨诗人用传统文明解救现代荒芜,用现代艺术方式发扬传统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小说《宠儿》主要人物在奴隶制惨无人道的迫害下所造成的扭曲性格和病态心理的分析,再现了奴隶制带给美国黑人肉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和摧残,然而,奴隶制并没有摧毁黑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奴隶制带给他们的一切苦难,坚强地走上了一条追求个性解放的艰辛道路,最终他们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重新找到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从而获得个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在人—自然的去生态化过程中,生态危机引发的风险生存问题成为考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有别于传统生存方式,风险生存孕育于现代性的风险社会,在本体论上是否定概念与肯定概念的实在统一.生态风险的技术异化性、高度不确定性、生态侵略性构成风险生存的主要成因.在"人的可持续生存"的绝对价值前提下,消解群体生存意识、强化类生存意...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它强调了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都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通俗的讲要有一技之长.当今社会这句话的意义将更加重大.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如可培养一技之长的学生,延伸到如何开展电类专业课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关系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具有广泛联系;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具有深刻影响.文中部分观点对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宗教在产生之初,其最大功用就是为人类脆弱的精神提供庇护。本文从人类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宗教在解救人类心灵方面的两大作用:第一,宗教将个人融入了群体,不仅在形式上融合,而且从心理上实现了融合;第二,宗教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在此基础上,从宗教功能性的角度分析了屈原创作《九歌》的原始心理动因:生命的苦难滋长了屈原的悲剧意识与孤独情节,诗人承袭了荆楚文化中的宗教神话意识,将内心的苦闷以宗教祭祀的形式发泄出来,从而创作了《九歌》这等千古佳作。  相似文献   

17.
坂口安吾是日本战后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文学思想在其著名的评论《文学的故乡》中有多处表现。在这篇晦涩难懂的简短文章中,坂口通过四个简短故事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人生观。坂口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一片虚无,这是生活的前提。但是人们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个前提中,因为虚无本身也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人需要站在救赎的起点上,以文学的方式去构建架在虚无主义之上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苦难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可能会遇到的,但在阎连科的小说中,苦难似乎成为了三姓村村民一生的宿命。在这场整个村庄的死亡宿命中,阎连科将苦难写到了极致——每个人都活不过40岁。尽管死亡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每个人的求生意识都从未磨灭过。这种绝地求生的精神,也彰显了生命的无限韧性和存在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08-309,317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期刊同样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和竞争时代.如何能使自己的期刊在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是每一个做体育期刊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体育期刊的优秀与否涉及到很多问题,定位只是其中之一.希望通过对体育期刊受众定位的初略分析,从中能找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