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阿福的新衣——信息窗1"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情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阿福做上衣的故事。情景图的设计意图是以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为素材,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有幸与市教研员一起参加了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其中一天的赛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对于这个内容的理解,仅从教学重点一项来看,六位赛课老师分别有“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两种明显不同的理解。同样的内容,为什么确定的重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  相似文献   

6.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学期的第一课时又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怎样把相邻两个单位进行互相转化是一个教学难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7.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厘米”是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因此,《认识厘米》...  相似文献   

8.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4,(16):36-3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赦学《我又长高了》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这一单元分三段进行教学: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再认识米,用米量;最后教学直线、线段。  相似文献   

11.
《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教材编写者的编辑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厘米和  相似文献   

12.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3.
1.找一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量,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一厘米。  相似文献   

14.
林仕谋 《小学语文》2007,(11):47-47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下同)中的《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猴王出世》《将相和》等课文中,经常出现“步”“尺”之类的古代长度单位,由于年代久远,与现在运用的长度标准相差甚远,古人的一步等于多少尺?一尺该是现在的多少厘米?各朝代的长度标准有何差异?这些都是语文教师们在备课时不能忽视且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本文仅对部分古代长度单位溯源探究,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代长度单位和现在一样,分为寸、尺、丈、里。但由于朝代的不同,长度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各有不同,就是在同一个时期,长度单位的长短也有差异。现以尺为标准和现在的厘米加以对照。战国一尺为二十二点五厘米,汉朝一尺为二十三厘米,三国一尺为二十四厘米,晋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五厘米,南北朝一尺为二十四点二至二十九点六厘  相似文献   

16.
活动内容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物体长度的比较和度量,从而引出所需要的工具——尺,和所需的单位长度——厘米。借此要求学生制作比较稚嫩的度量工具——学生自制尺。活动特点这一活动与课本中《厘米的认识》相配套,但课本中注重的是学生建立厘米的观念。本活动重视的是为什么要引入长度单位厘米、长度单位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人们要有尺这一工具、常见的尺有什么优点等知识背景的了解。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选择合适的单位、单位化聚等练习形式。本活动重视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制作尺并度量物体的长度,这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也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17.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设计思路特级教师卢专文一、导入新课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和直尺。教师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二、新课展开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认识厘米。让学生拿出直尺,教师揭示放大的米尺图,引导学生观...  相似文献   

18.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毫米的认识》,在组织学生构建新知时,教师让学生从新知的被发现开始探究新知,这关注了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我禁不住为此叫好!下面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复习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后,老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去测量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厚度,经过测量,学生发现以“厘米”为单位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矛盾设计了如下问题:师:同学们,当我们以厘米为单位去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小组讨论出以下结论。生1:我们觉得要有比厘米…  相似文献   

20.
【教材解读】一、把准知识结构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厘米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认识直尺认识米,建立1米的观念和用米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线段的初步认识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画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线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一基本概念。长度单位依靠特定的线段来表示,量线段的长和画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