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语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有多种,"音同义通"只是其中的一种.除了"音同义通"外,还有"音同而义不通"、"音不同而义通"、"音不同义亦不通"三种情况."音同义通"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占少数,相通的义项亦占少数.应当重新审视"音同义通"在汉语研究中的作用,既要重视之,亦不宜过于夸大之.  相似文献   

2.
《六书故》“因声以求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训诂学的重要理论——“因声以求义”,学术界一直认为是由清代学者提出来的。然而,学术发展的事实证明,最早提出并实践这一理论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戴侗,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六书故》中。戴侗“因声以求义”理论具体表现为声通声转说;假借说;联绵字说;谐声字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古汉语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领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项研究之中。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古汉语复音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中古汉语复音化成因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语音从上古至今,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而发展变化之中有何规律可循呢?对于这个问题,历代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并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见解。 清代学者钱大昕先生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之说;章太炎先生又提出“娘日二组归泥”说;近人曾运乾先生亦考订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的结论。这些科学结论对我国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语音变化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甘谷话、礼县话中有一些读音相同的音节,主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舌尖前、后音与合口呼韵母相拼的一些音节,例如“租粗粟、竹出书如”等,学者们对其拟音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其声母部分与介音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音素争议最大。要真正准确地模拟这些音节,既要重视汉语语音声韵结合的规律,还要充分考虑方言中语音继承上的规定性、语音在生理上的制约性,因此要重视对等韵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言现实状况的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所反映的上古音系统是很宝贵的汉语语音史材料,《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方式包括"读若"、"某声"两种。《说文解字》"读若"采用了多样生动的语言来源内容标注字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宝贵的上古字音资料;"某声"提供了研究古代声韵变化的线索,为我们构拟上古语音系统,尤其是声母系统保留了大量语言材料,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方雅语音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形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华新词语词典》的 2 2 0 0个词语统计后 ,发现有 4 3.5 %的多音节词语 ,这个比例 ,破坏了双音节占绝对优势的汉语词语音节形式 ,明显预示着多音节词语增加的趋势。通过对产生的原因及汉语词语音节形式是否会多音化的具体分析 ,证明多音词的增多并不会对双音词为主的汉语词语格局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方言的拟音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要保留标本、就必须有准确的语音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的、当然的是要准确分析方言的实际读音,同时要仔细区分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规律,因为这些发展规律是方言语音模拟的重要依据之一。甘谷话及其相邻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声母,该方言中将"猪、出、术、如"与"足、醋、酸"两组在普通话中不同的声母合而为一,该方言中这些字的拟音应该是[tv]、[tvh]、[v]、[jv];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t∫、t∫h、∫、廾"。这些认识方面差异的产生除了由于研究者对这些方言中这一声母音素的分析存在着差异外,也与研究者对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声母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英译面临各种问题及不同程度的困难。近年来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追溯前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英译研究文本、英译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0.
原 始时期的音乐没有任何一个音响留下来 ,但是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 ,出土文物和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了解其基本情况。舞蹈是有一定节奏的 ,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 ,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我国古代的《东记》(约公元前五世纪 )里有这样的说法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又说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者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这就是说 ,由于外界事物促使人的思想感情 ,于是用“声”表现出来 ,“声”在相互应和之中 ,显示的有变化、有规律的“声”叫做…  相似文献   

11.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台港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阐释共同出现了三大悖论:一是他们所谓"纯粹之艺术精神"实则无法"纯粹",二是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表面并列实则并不平等,三是在他们建构的"中国艺术精神"里,艺术最终被"精神"湮没,成为可有可无之物。悖论产生的最终根源在于他们标举"中国艺术精神"的指向并非艺术,而是文化精神和价值。他们以心性之学解读中国传统艺术的路向是对宋明儒学的延续,而非超越。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被动句形式复杂,学者论及,有“标志被动句”之说。笔者从古汉语的语言实际及理论上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对正确把握被动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牡丹母题伴随着自上而下的赏花活动兴起,引发了皇家、文人、民间三个阶层的广泛兴趣,而三个阶层从社会地位与资源到文化心理和艺术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分野。在对艺术功能的认识上,文人牡丹以"美"为最高标准,而宫廷和民间则更重视其伦理价值;在对艺术之"真"的理解上,宫廷牡丹以"形似"即"物象之真"为最高追求,而文人和民间则更偏爱经由"神似"所折射出的"心灵之真"。从审美范畴上看,文人尚"清",宫廷主"雅",而民间则难以免"俗"。受此影响,皇家以富丽堂皇为美,尚工致,喜华贵;文人以气韵生动为美,好墨色,重机趣;民间以质朴健康为美,偏重彩,祈福佑。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在其所著《济北诗话》中,批评渊明之诗非“尽善尽美”,“不可言全才”,责备渊明之行“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其论陶诗求全责备,已失之偏颇;论陶行“是为傲吏”、“非大贤矣”,尤为偏激之论。虎关之渊明“傲吏说”与中国儒家的出处进退观、中国传统的“傲吏”观乃至中国人的陶渊明观皆大相径庭。渊明“是为傲吏”与其自身“固穷节”的人生定位及其耿介傲然的性格特质有关。渊明诗文早在千余年前就已流传东瀛,深受日本人民爱敬,也曾给予日本汉诗以独特营养,虎关此说在日本学术史上只是偶见的一例。然而,因为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日本汉学者、汉诗人对渊明其人其诗的体悟与中国人相比有时终不免有一点儿“隔”。  相似文献   

16.
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揭示了"章句"的几个不同涵义。章句既是阅读古书时、离章断句的符号,又是汉代学者注释文本的一种体例,也是作为语言单位的章句,《文心雕龙.章句》中的章句乃语言单位。章句在汉语学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又是阅读古书的基础,还在布局谋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8.
《六度集经》是三国译经家康僧会所译出的一部重要的经卷,它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文章试从探讨该经中的代词“厥”的用法入手,再从历史层面对其加以考察,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做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宋元学者的词源学研究是从"右文"研究开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张世南、王观国等进一步申说了王圣美的学说。宋代郑樵提出了形声字演变中的"母子衍生说"。宋末元初戴侗的词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从形声字声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系联了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戴侗词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声音上贯通古今雅俗词语,寻找它们之间音义上的联系。系统总结宋元时期的词源学研究,对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