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国,并迅速流传开来。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孤独"时常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题。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也常常弥漫着一股后现代主义的"孤独"韵味并备受都市白领、小资推崇,形成"村上春树热潮"。村上春树2013年的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仍然延续着一贯的"孤单"主题,但此次的"孤单"有了新的况味,作品中凸显的人文关怀也有新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读者群,反映了东西方人们类似的生活体验。本文结合村上的作品,对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作一简要的评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代与传统的《挪威的森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现代城市青年精神的困惑与痛苦,反映“时代的心声”,同时,透过小说时髦的外在形式,我们也可以发现日本文学审美传统留下的幽香。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一位颇具影响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描写了繁华都市里青年的基本精神和生活状态,揭示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生存困扰和各种自我的失落.《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中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品,表现了日本都市青年浓重的失落感和现代人本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6.
《挪威的森林》由一系列依靠死亡而连接成的生死链条构筑了整篇小说。死亡是叙事线索、叙事动力以及叙事内容,小说的死亡观既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仅可以看作是村上春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他对美的更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的小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演绎了都市社会里的现代人性故事。在社会背景方面,村上的小说反映了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进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类似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文化认同感是其小说赖以流行的基础。这种现象反映了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所具有的全球化倾向正不断消除着异文化间的差异而代之以一种普遍的跨国资本文化。  相似文献   

8.
作为村上春树首次以现实主义创作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不朽丰碑。书中巨大的文化思考和丰富的主题意蕴,构建起了该书享誉文坛的基础,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该书的判读也主要从这一立足点出发。在此主要选取书中伦理错乱的现实象征这一切入点,对本书作简要解读,力求更加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艺术真谛。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文学关系密切,被誉为日本八十年代的文学旗手。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摆脱了当时日本学界一味沉重的二战话题,风格轻盈新奇,符合时代的潮流,又被称为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吸引了无数学者的关注,这些都足以说明他是个炙手可热的作家。从长期以来的文献整理中不难发现很多学者还是从全球化的视角去研究其文学价值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村上春树来说,探索其文化价值还是离不开对于日本文学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本文将抛开既往的论述视角,通过梳理村上春树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简要地谈论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并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其与日本现代文学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的小说集视觉、声音听觉叙事为一体。在中日村上春树文学的以往声音研究中,较为偏重文本中用词的节奏、文体韵律、音乐和文本中的内在声音,专门研究村上文学中的声音叙事的论文屈指可数。本论文有别于以往重视村上文学视觉效果的研究,在勾勒方兴未艾的声音叙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声音、听觉的维度入手,通过勾勒声音叙事研究与探索村上春树文学中另一个风景独好的"音景"时空。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台湾出版后,在年轻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文选取其中两位广受争议的林少华、赖明珠的译本来进行比较分析。赖译本尊重原文,特别是原文形式,而显得译文翻译腔浓重。而林译本则再现了原作语言的简洁明快、流畅幽默,重视原作中异质性的传达。本文通过对景物描写的翻译译例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各自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3.
《倾城之恋》与《愫细怨》两篇小说表现出了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创作中的某种趋同性,可说是施叔青对张爱玲小说经验的延伸;时空和场景的转换并没有改变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张爱玲和施叔青两位作家通过各自的女性言说同构了这一沉痛的历史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梦与文学的糅合是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卡夫卡的小说实现了梦与现实的融合,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梦则是复调的对照;文章以卡夫卡《城堡》与昆德拉《慢》为例,通过对梦的解析,对两位大师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作以比较,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始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法国作家纪德的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短小精悍,语言优美,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聆听交响曲般的音乐感受。而读者之所以有这种音乐美感,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而且因为小说的内容与形式都与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纪德小说的题目《田园交响曲》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同名,这也暗示了小说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本文将通过音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小说对音乐主导动机的借用两个方面分析文本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的《梅丽迪安》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带给人们的伤害。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聚焦小说中的两位女性人物,通过比较分析,探索小说中体现的个人创伤,集体创伤以及创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文字游戏、拼贴、碎片以及不确定性等成为后现代小说的主要特色。为了研究后现代小说的深层内涵,对叙事轨迹的探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浅析后现代小说《V.》的叙事轨迹,旨在说明两个主人公以不同的生活态度对抗熵化,从而揭示混乱无序的后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走向物化。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几篇女性题材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当代日本妇女自我主体意识的削弱和消亡,艺术地传达了女性释放自我的要求和微妙复杂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伊恩·麦克尤恩在其著名小说《赎罪》中使用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写作技巧,展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家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指涉,凸显小说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小说创作过程的自我揭露,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元小说技巧的应用赋予了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