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的方向转变,智能制造产业应运而生,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借助政策工具理论,建立政策文本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31份中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文本的研究,探究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现存问题以提出优化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工具的路径。研究结论如下: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完善政策工具配合机制;促进政策工具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阶段中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专家会谈法构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技术路线图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人产业发展阶段,并通过政策样本内容分析法绘制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技术路线图,图谱化地展示机器人政策对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政策存在强关联性。在产业发展初期供给侧工具影响显著,到了发展中后期,环境侧工具逐渐占据主导,并伴随着需求侧工具的配合使用,使得机器人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从而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迭代更新。  相似文献   

4.
黄清子  王振振  王立剑 《资源科学》2016,38(10):1988-2000
环保产业是连接环境与经济的桥梁,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重点建设内容,为更有效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有必要对众多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进行比较。本文基于国外经验及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分类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和三类六项政策工具的1995-2014年数据构建GRA-VAR模型,通过测度政策工具对环保产业的重要程度及影响比较环保产业多项政策工具。研究得出: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三类政策中,科技政策工具最优、经济政策工具次之、法制政策工具最弱。其中,科技政策工具中代表成果的细分工具在六项细分工具中排名第五;经济政策工具作为经济手段,其与环保产业的关联程度高于另两类行政手段与环保产业的平均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5.
李瑞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6):31-38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央层面的通用航空产业政策文本为样本,从"政策工具-产业价值链"两个维度,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政策条目进行量化分析,深入剖析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政策中存在的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需求面政策工具缺失、产业价值链阶段政策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完善和优化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政策的有关对策建议,包括适当降低供给面、环境面政策工具使用,兼顾需求面政策工具带动作用,以及重视政策工具在产业发展的全方位运用方面等,为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保产业是连接环境与经济的桥梁,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重点建设内容,为更有效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有必要对众多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进行比较。本文基于国外经验及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分类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和三类六项政策工具的1995-2014年数据构建GRAVAR模型,通过测度政策工具对环保产业的重要程度及影响比较环保产业多项政策工具。研究得出: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三类政策中,科技政策工具最优、经济政策工具次之、法制政策工具最弱。其中,科技政策工具中代表成果的细分工具在六项细分工具中排名第五;经济政策工具作为经济手段,其与环保产业的关联程度高于另两类行政手段与环保产业的平均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出台了众多产业政策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待考察,评估并提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应是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并运用面板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整体上呈现时期变迁;市场化进程显著降低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企业效益、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提高产业政策绩效;当产业政策绩效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应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入手提高政策绩效,而当产业政策绩效已处于较高水平时,政策重点应是高技术企业效益和政策执行力。, 我国出台了众多产业政策以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待考察,评估并提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应是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并运用面板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整体上呈现时期变迁;市场化进程显著降低高技术产业政策绩效,企业效益、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显著提高产业政策绩效;当产业政策绩效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应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入手提高政策绩效,而当产业政策绩效已处于较高水平时,政策重点应是高技术企业效益和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文构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机制,分析框架揭示了产业政策工具与产业政策功能和产业发展政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演化机制。明确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机制运行的原理,并提出通过政策的反馈修正,找到制约机制作用发挥的阻碍因素的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的理论结构。从需求面、供给面、环境面三个角度提出政策优化思路,以期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府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政策工具,对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构建光伏产业政策二维分析框架,从政策工具维度与产业活动类型维度分析2011年以来我国政府发布的国家层面的光伏产业政策,总结光伏产业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太阳能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自2006-2013年48份宏观太阳能产业政策文本,按照文本形式、政策年度、政策主体、政策内容4个分析维度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并探讨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深入剖析中国太阳能产业宏观扶持的特点。认为中国太阳能产业政策制定主体、技术领域以及政策工具上呈现非均衡性发展,过于偏重财政政策的扶持,合同式诱导工具使用过溢而结构式强制工具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1.
借用博弈分析的思路,构建并探讨了财税政策对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利用2005—2014年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对财税政策作用于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税收力度与财政支出力度及科技支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对其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最后从财政激励与税收优惠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产业政策存在差异。对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行比较,可以清晰识别政策的布局,为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奠定基础。[方法/过程]以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2015—2019年出台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属性—政策结构"分析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主题识别等方法,对比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前后阶段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发展态势。[结果/结论]政策属性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后各区域政策发文数量明显增加,并趋向强管控态势,但文种"缺位"明显。政策结构方面,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的主体合作发文逐渐增加,京津冀区域则呈下降趋势。京津冀区域侧重基础研发和打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区域侧重智能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珠三角区域依托国际市场环境,侧重人工智能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运用Logistic模型研判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分析科技金融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和影响.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最先进入快速发展后期;科技金融通过科技资源、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市场融资显著影响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资本化还不能满足长江经济带高技术...  相似文献   

16.
崔丹  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83-1795
文章从专利—产业创新链角度分析了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以及各类型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特性。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的专利技术创新效率和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专利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在京津冀城市群呈现环京津连片分布状态,在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在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向心分布状态。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中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一半以上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低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城市,绝大多数距离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较远,且这些城市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针对三大城市群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提出了差别化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产业链分工视角下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实出发,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的视角探讨产业转移驱动的区际技术创新协同关系,构建产业转移驱动的区际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机理模型,并以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例,运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2006-2013年产业链分工背景下安徽地区工艺创新系统与长三角地区产品创新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产品创新子系统和安徽地区工艺创新子系统都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的,且两地之间的技术创新协同水平呈逐年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使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元性视角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别测度了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DID模型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均值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均值;(2)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市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政策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3)城市创新氛围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4)使用动态网络DEA模型重新测度城市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并再次进行空间DID模型回归,其结果验证了主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各种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机制分析发现,一体化伴随的产业集聚并未形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但一体化推动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3)异质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非核心城市、欠发达城市、低财政分权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新区是连接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中国高科技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本文运用结合DEA和SFA分析的三阶段 DEA 模型,测量了2013-2018年长三角和中部地区3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考察了环境因素对高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剔除前后的效率值。研究发现,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规模效率造成的,东部沿海的长三角地区创新效率最高,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值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总体上尚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