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科学学研究》2021,39(8):1459-1466
专利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长期受到学者和业界的关注,但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收集信息技术硬件行业179家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分层回归与分组回归的方法,探讨了包括技术、法律和经济三个不同维度下专利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实证发现:专利被引次数、权利要求数量均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专利被引次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维持超6年的专利数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显著;相较于不连续性创新,连续性创新正向调节了专利被引次数与企业绩效、权利要求数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且属于同质调节变量。本文拓展了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研究结论对促进企业专利质量的绩效转化及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翟君  郭婧  郭伟 《预测》2023,(3):60-66
提升专利质量是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的迫切任务,专利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学者和业界的关注。本文基于201家信息技术行业企业2014—2020年数据,检验了专利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利被引次数、维持超6年的专利数量和权利要求数量都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作用。盈利能力在专利被引次数与企业绩效、维持超6年的专利数量与企业绩效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相较于不连续创新,连续性创新正向调节了专利被引次数、权利要求数量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论对于促进企业专利质量的绩效转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督  万迪昉  吴祖光 《科研管理》2016,37(12):46-54
以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类型专利授权量衡量创新质量,在分析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质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创业板市场能否有效识别创新质量。经验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但创新质量最高的发明专利影响最为显著,实用新型专利影响的显著性较低,而外观专利对企业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说明创新质量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绩效;(2)发明专利对企业市账比及托宾Q值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创业板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企业创新质量,具体表现为市场能够有效识别发明专利包含的增量信息,但不能有效识别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包含的细微信息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2—2017年128家中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使用皮尔森检验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利产出对医药企业绩效的时滞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发明专利对医药企业战略绩效影响的时滞效应最强,达到4年;其次为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对医药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效应最强为3年,而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财务绩效时滞效应不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我国医药企业优化内部专利组合,改进专利运营策略,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7年中发生跨国并购的技术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跨国并购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就不同专利产出类型分别回归检验.结果 显示,技术密集型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最大的并不是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密集型企业应创造条件通过跨国并购来提高创新绩效,应加强并购后的学习与吸收以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同时政府应继续对企业创新加以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精确地评价企业专利质量,从专利技术、法律和经济质量三个方面构建企业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进一步运用评价对象间差异最大思想,构建企业专利质量组合赋权评价模型,实证分析2014—2016年苏州市吴中区知识密集型企业专利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且显示企业有效专利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例,发明专利平均权利要求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率是企业专利质量评价中权重系数最大的3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高影响力中国海外发明专利的引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异兵  孔妍 《科学学研究》2009,27(5):678-681
 近年来专利引文广泛用于测度区域、行业和企业间的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流动,但关于中国的实证研究不多。为分析中国高影响力自主创新的特征,我们构建了中国海外专利专门数据库,并选出被引数在10次及以上的76项高影响力中国USPTO发明专利。以这76项专利为样本,设计“创新活动”、“知识来源”、“创新影响”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探讨中国高影响力专利所反映的技术创新特点。结果发现,研究团队大小、研究合作、发明幅度和与科学的关系,均与中国高影响力专利质量(被引数)没有高相关性;中国高影响力海外发明专利的知识来源主要来自美国,与日本和其他区域无密切关联;这些发明专利对美国技术创新有较大影响,对周边区域有一定影响,对其他区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研究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基于高校生物医药专利转化的角度进行专利质量评价模型检验与验证,对比分析中国、美国代表性高校生物医药专利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被引次数、简单同族专利数、权利要求项数、首项权利要求字数、专利文献页数和是否委托专利代理机构6项指标与高校生物医药专利质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中国高校生物医药专利质量与美国尚存差距,主要体现为缺乏基础专利、核心专利和国际专利布局,此外专利文本撰写质量尚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以2014—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行业环境不确定性对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有效性的调节效应,以及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地区,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随着行业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市场势力与创新质量在标准与专利协同行为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在其中一方促进企业绩效的机制中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荣康  王艺棠 《科研管理》2021,42(5):153-160
随着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迅猛增加,如何通过事前和事后指标测度并识别技术和经济价值高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就成为学术界面临的焦点问题。针对我国专利普遍缺乏引文信息的现状,本文利用专利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信息构建两两专利相似度指标,并引入时间维度对过去、当前以及未来三个时间段的专利相似度比较,测度专利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影响力,从而构建突破性技术发明的综合识别方案。然后,以纳米技术为例,利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1975-2015年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基于专利IPC四位和六位分类的相似度指标分别可以识别出6.23%和5.06%的纳米技术专利为突破性技术发明;(2)基于专利相似度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与基于专利被引数识别的突破性技术发明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两类识别方法得到的结果中仅有不足总样本的0.5%是相同的,表明以往单纯依赖专利被引数据识别突破性技术发明可能存在一定偏差;(3)对突破性技术发明来源特征的实证检验表明,基于专利相似度和基于专利被引数的突破性技术发明的发明人和组织来源特征基本一致,而发明层面的知识来源特征呈现不一致的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两类识别方案的差异性。本文基于专利相似度构建的突破性技术发明识别方案既为企业在实践中挖掘和利用高价值的发明专利提供参考,也对未来突破性技术发明相关研究达成一致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索建立指导专利地图产业应用实践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所提出的专利地图三维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相对位置、虚拟空间位置三类位置元素,并以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分析实践为例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具体实证研究。迎合产业专利分析的实践需求,强化专利地图的"地图"属性,提出的模型高度凝练且易于扩展,从业人员基于此可快速制定产业分析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专利流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美国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IV)和Vringo等"专利流氓"公司以及大量专利诉讼案件的出现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专利运营模式的一种创新。运用"鲶鱼效应"理论,从"专利流氓"激励专利运营、盘活专利资源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视角阐述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在面对"专利流氓"时持辩证和理性的态度,并建议我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协同合作来制约"专利流氓"滥用专利权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标准化战略制定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困局,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国开展自主研发的汽车企业期望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实现"弯道超车",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根本之道,并在核心专利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将其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为同行业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现状,提出成功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竞争战略,掌握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争取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衡量地区专利成长状况,建立包括增长指数、质量指数、效率指数和潜力指数的专利成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IKOR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专利成长性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地区专利成长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Policy》2021,50(10):104360
We investigate how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patent examiner experience and seniority-based incentives affect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First, we show that examiners respond to production incentives and demonstrate learning by increasing the use of examiner’s amendments in both experience and seniority, a mechanism not previously studied. Second, this examination procedure directly benefits innovators and firms by significantly reducing prosecution processing time without impacting patent quality. Finally, after considering examiner’s amendment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aminer characteristics and patent examination quality found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does not persist at first action, a decision point that allows for the clear measurement of examiner behavio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a need for reformula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examination at the USPTO.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经营风险相比,专利诉讼风险尤其是专利侵权诉讼风险对企业的危害更大。为保障我国专利司法保护与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以1994-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专利诉讼的383篇核心文献为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内专利诉讼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并对前沿进行分析和预判。结果发现:国内早期相关研究从2004年开始增多、2016年达到顶峰,受政策与热点案件影响较大,研究脉络分为3个阶段,内容主要包括专利诉讼的基础理论、专利战略、非专利实施主体与专利诉讼信息运用等,热点以专利诉讼、专利侵权诉讼、专利侵权三大主题为中心向外发散,研究视角较多,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进而提出在专利诉讼领域搭建适合于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框架、加强其他各领域的合作研究,企业强化专利风险管理和专利诉讼信息分析利用,并重点关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利诉讼的应对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企业专利申请类型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构建bi-probit模型,深入分析规模、产业竞争及研发投入对企业专利申请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促进了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且对发明专利的影响更大;研发强度促进发明专利的申请,但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专利战略选择和我国专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790
Patent scop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debates over “patent quality.” The purported decrease in patent quality over the last decade or two has supposedly led to granting patents of increased breadth, decreased clarity, and questionable validity (in part due to over-breadth). Such patents allegedly diminish the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due to increased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more frequent disputes and litigation, trolling behavior, and breakdowns in bargai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tent examination process at the PTO, highligh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ent scope and the patent examination process. We develop and validate two measurements of patent scope: independent claim length and independent claim count. These metrics—in contrast to other measurements of patent scope—can be calculated before and after examination and enable us to provide the first large-scale analysis of trends in patent scope changes during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pplications with narrower scope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grant and a shorter and less intense examination period in comparison to applications with broader scope. Further, we find that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itself tends to narrow the scope of patents relative to the scope at filing, and that the changes are more significant when the duration and intensity of examination is increased. We explain our metrics and make our data available in a public use dataset, which we hope will encourage more research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ent scope, patent examination, and patent quality more broadly.  相似文献   

19.
从专利的保护成本和专利质量角度观察,专利中存在大量的租值消散现象。针对专利研发的参与权没有清楚界定,通过引入标准的租值消散模型来分析科研活动(尤其是专利研发竞赛)中的租值消散问题。研究发现,专利制度本身存在不少降低租值消散的因素:专利研发中的复杂性、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参与者研究能力、所用设备要求、机会成本等方面的较大差异。通过对照理论模型和事实,对如何进一步减少专利制度中的租值消散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valuation of patents is an important, albeit challenging task. Extant research to identify patent value indicators has so far relied on expert estimates of patent value, exploited patent renewal data, or depended on more indirect measures of patent value. Recently, specialized market places for patent transactions have emerged that allow us for the first time to directly observe patent's private valu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market places for patents is Ocean Tomo, a platform that offers periodical patent auctions. We make use of this auction data to empirically test predictions on patent value identifiers on real-world auction prices. We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forward citations and the patent's family size; however, both indicators explain only a small variance in patent value. In contrast, our full model explains a large share of variance, making us optimistic that with increased directly observed patent value, such models can be useful tools in patent 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