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瑜  张智 《文教资料》2010,(19):84-86
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没有长期的影响,同伴群体才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该理论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提出,西方文化认为家庭不是一个群体,但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家庭被认为是一个群体。因此,国内学者在对群体社会化理论进行研究和应用时,应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同时重视家庭和同伴群体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同时代的家庭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结构。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庭文化的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家  相似文献   

3.
试论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景焕 《教育探索》2000,(12):29-31
中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本文拟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师观念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家族至上”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影响作用于教学效果  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家庭本位和群体本位倾向。在中国古代,家庭与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必须顺从、依附于家庭。同时,个体也从家庭中获得最大的恩泽与保护。个体以家庭隐藏自我,也因家庭的庇护而减弱了靠自我奋斗实现自我的意向。家庭因素从两个方面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4.
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是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性情、气质、兴趣取向、文化氛围、处事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具体包括体制化资本、客观化资本和具体化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个体一生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对个体文化程度、学习环境、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上.因此必须丰富家庭文化资本,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化”这个词已越来越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它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理。两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我很多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关注农民工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然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民工现如今依然游离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尽管他们的身份有的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等依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从文化方面切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涵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农民工个体而言,文化塑造着个体人格;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文化起到引导、规范、价值整合的作用。因此,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农民工以保障,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对9名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女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探讨其城市文化适应的测量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女大学生城市文化适应测量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城市文化适应,二是个体心理适应。城市文化适应包括城市社会关系、城市环境适应、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工作状况、城市语言六个维度,个体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是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提供与文化相应的护理照顾。在中风康复护理过程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注重个体的个性特征,将常规的医疗护理与病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为病人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求的与文化相一致的关怀和照顾,以调动和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乃至群体心理及行为的一个新的维度和视野,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探讨大学文化是如何通过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其心理及行为发挥作用的,以期揭示大学文化育人的心理机制,为构建完善的大学文化育人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归宿是塑造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来看,道德情感化的心理结构形成了缺失个体人格和价值维度的群体性观念,孩子不被认为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依赖于人的“附属物”。强加期望、溺爱无度、打骂教育等家庭教育误区都是植根于这种深层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我国家族企业大部分形成了以家族式管理为特色的血缘文化或者是由企业家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式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这种文化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制约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家族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决策和战略上、以人为本、冲破血缘和家族观念等演化路径,以发展和壮大家族企业。  相似文献   

13.
“异化”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生而自由,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民族.社会都被笼罩在好莱坞电影的异化中。因此,以清醒的头脑去审视好莱坞电影,并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我们的弦子才会有可能通过其滋养成为自身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塑造者。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莲 《教育研究》2006,27(12):79-83,96
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同时进行,并均有突破性进展。文化与人性的关系、人格结构的普遍性、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的"期望共鸣区"建构,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有其充分的家哲学依据;必须符合现代教育观和孩子独特的个性与智能优势,必须符合后喻文化的时代精神,必须符合品性优先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构建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文化,选择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准确把握家庭教育原则,实现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文化对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对主体意识的生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文化中“学无止境”、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生成,道家文化中对神灵的否定及“贵身”的思想,凸现出个体生命意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中庸之道思想,抑制了主体意识的生成,而道家文化推崇“地为”、“柔弱不争”等思想,阻遏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白族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历史变迁中,家庭是家庭成员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伦理道德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领域。白族家庭伦理道德在白族化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实现传统明与现代明的有机结合与协调转变、社会与化整合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处在"夹板"中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他的悲剧的一生,既是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是个人自我选择的主观结果。作为传统文化的忠实执行者,高觉新的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一典型形象,正反映出传统文化对个体人的毁灭,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负面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形态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个体形态、社群形态、社会总体形态和人类总体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复合型主体的功能是差异协同的,在特定的传受情境中,传播主体处于"核心"地位,信源主体处于"前提"地位,接受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治理主体处于"领导"地位,影响主体处于"制约"地位。为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应着重增强"传播主体"的"四力":一要强脚力,在理论思辨与现实考察的统一中深入调研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二要拓眼力,在洞察全局与见微知著的统一中发现筛选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三要活脑力,坚持客观、全面、深刻、发展地思考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四要展笔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准确抒写文化融通中的民心相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区内部主体精神的失落,社区教育文化要承担起主体精神重塑的历史使命。社区教育文化的主体精神强调社区个体与群体的独立意志和人格,在于保持社区成员的主体性,形成社区群体意识,营造人性关怀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教育文化立足于社区个体与群体,以教育文化重构社区文化,改善社区生存状态,促使社区个体本位回归、群体认同归属,达成社区教育文化本身的主体性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