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品读“点滴”一词,让学生体味诗文的深情。举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揣摩“点滴”一词的深层涵义,品味诗文所表达的深情和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通过品读精美的诗文,学习锤炼字词的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宋著名的教育家胡瑷,他在教学中实行分科教学,进行专业教育,而这种教学被称为苏湖教法,本文通过对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胡瑷及...  相似文献   

2.
通过品读"点滴"一词,让学生体味诗文的深情.举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揣摩"点滴"一词的深层涵义,品味诗文所表达的深情和所营造的艺术境界.通过品读精美的诗文,学习锤炼字词的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诗文,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主线“送别”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李白是怎样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二、学习1、2自然段,品味“不去触动…  相似文献   

4.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惠风”写春风和畅,展示魏晋文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超然物外的清雅心境。此次师生活动从引导学生追溯“惠风”一词的源头入手,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文中“春风”意象的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感知“惠风和畅”流露的魏晋风度,在素淡的山水自然之景中,品读生命本真价值。学习过程打破以翻译为主、单篇解读的古诗文教学传统,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教学新实践。  相似文献   

5.
欢迎为“诗文品读”专栏供稿,可以品读课本诗文,也可以品读课外诗文。诗文,要优中选优;品读,要抓住关键词语咬文嚼字,挖掘情韵神韵,力避言必称主题段意、辞法章法的老套。  相似文献   

6.
一、争议之一:感情过“度”课堂进行到教师引领学生品读“英雄泪”环节,学习《水龙吟》的一位同学自主赏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从“遍”“无人会”中品读出了辛弃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无人赏识的悲慨。教师补充“看了”一词的品读。品赏之后,请这位学生朗读。遗憾的是学生朗读的“味”儿不够,教师就来点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7.
诵读古典诗文,感受诗词中蓬勃的生命活力,领悟诗人独有的情愫,学习绚丽多姿的语言文字成为语文课上最为律动的音符。诵读诗文,犹如品味一杯香茗,需师生的通力协作,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知,小至于品读字词、意象,大至于品读意境,时时处处都需要下真功夫,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诗文语言的艺术张力,感知文本内美的魅力。一、斟词酌句,咀嚼语言精华诗人每创作一篇诗文,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论是在遣词造句方面,还是手法的选择方面,  相似文献   

8.
“合作”一词曾被释作“当行”、“当家”或“合于法度的书画诗文”。本文通过对“合作”一词的若干例析后认为,“合作”虽与“当行”“当家”均有称说书画诗文之意,但在指称范围上却有宽有窄,“合作”仅限于书画诗文之类,即专指书画诗文的精妙或精妙的书画诗文。  相似文献   

9.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初中的学习,“课前演讲”让学生分享一些古诗文名句,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语言品读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有“咬文嚼字”和“上勾下连”的意识,注意古诗中“美与情”的融合。学生初步领略到了读诗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触摸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温度和生命。  相似文献   

11.
一、积累与运用(15分)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5分)品读古代诗文,能让我们在感受艺术意境的同时,陶冶思想情操。“,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引领我们欣赏早春的美景;“,长河落日圆”,“,愁云惨淡万里凝”,为我们呈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海内存知己,”是王勃对即将离别的友人的真诚劝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对相隔两地亲人的深情祝福;杜甫的《望岳》抒写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表达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哲理;当“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在国家受侮、生灵涂炭之际,文天祥…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可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本文较长的特点,将本课教学定位为一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形式,自主赏析的阅读课。整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课时,即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对课文内容质疑,并解决部分问题,学习“英雄垂暮”部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品读课文后三个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并初步感受作者的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第三课时完成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复述课文和“小练笔”的教学任务。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相似文献   

13.
最好的教育     
孙达 《班主任》2020,(3):71-71
偶然发现我师范时的班主任华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我教过的学生们》,当我细细品读时,赫然发现我的名字也在其中,华老师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赞美了我从师范读书到走上教育岗位的各种点滴进步。华老师在师范学校时间不长,没想到他依然如此关注着他的第一批学生们。于是,我在内心有些沾沾自喜的同时,不禁又有些汗颜,多年前的往事也一一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学会“勤、勉、庞”三个生字,认读“寒暄”;联系语境,了解“勤勉”、“庞然大物”、“意味深长”,“寒暄”的意思;通过比较、创设情境、列举对比、想象品读等方法来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品读训练:意在培养学习能力谢凤兰品读训练,强调的是个“读”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注意咀嚼语言文字,品味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实践形式。一年级学生学完汉语拼音,首先接触的是“看图...  相似文献   

16.
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亲情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亲情。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与威尼斯城市的密切关系。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操纵自如”、“簇拥”等词的意思。3.背诵前四个自然段。4.在品读练习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了解异国风光,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陶冶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8.
这节课抓住了辛词多用典故这一特色,以典故为切入点,以读为媒介,通过初读、品读、悟读一步步走进文本,充分发挥诵读在理解鉴赏中的作用;借助主问题“你认为本词多用典故是掉书袋,还是恰到好处”引领赏析,通过范例引领和自主赏析,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点拨和情感渗透,引导学生领会和习得诗词鉴赏方法,品读词人一腔深沉的爱国之情,进而走向人生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古井》是一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散文。全文仅600余字,却意境悠远,饱蘸深情。在教学中,采用导读与品读,让学生入境悟情。 一、以画入境。教师采用“问答式”引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具体的画面。古井在哪里?(“我的故乡村东头”)“井水”怎样?(“清凉可口”)怎样知道取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这是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一节展示课。上课伊始.盛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特点;接着.让学生把词读通读顺.再依据书本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词意串联起来:最后,通过扩展想象把词读“胖”,又通过概括提炼把词读“瘦”。就在这由“胖”到“瘦”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意境的理解和体味。阅读这一教例.将会给我们的诗词教学扣‘开一扇新的视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