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经典寓意深远,表现手法独特,小学生往往一时难以读懂。孩子今后的人生要面对更多的经典阅读材料,作为小学教师,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做起,引导孩子破解文本密码,在学习方法上形成体系,从真正意义上让孩子读懂人物经典作品,进而形成敏锐的语感,习得读懂所有经典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解读文本犹如品尝美味,要细嚼慢咽,才能真正品味出文本的奥妙。要读懂文章,就要反复读,读出作者的想法,读出学生的需求,读出教师的教法。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通读、复读、细读、回读。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体验,要求让学生读出自我。但是实践中,我们从这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为了读出自我,我们抛弃了文本;为了读出个性,我们远离了作者;为了读出兴趣,我们声光电齐上。语文课什么都有,就是少了语文味。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对阅读教学中文本回归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余耀清 《贵州教育》2011,(20):26-27
一、对话式语文教学的误区 1.太随意——肢解、曲解文本。 对话式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创获四个层面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苦苦的寻觅、沉沉的思考,从而探寻到作者的心灵轨迹,读懂作品真正的内涵。可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个性化理解,往往一味的随意张扬对话,忽略了对文本真正主旨的建控。  相似文献   

5.
丁庆党 《现代语文》2011,(11):45-45
阅读一篇名作家的经典文章,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借助文章的内容表明什么观点,表达对相关的人物、事件的什么感情,掌握文章写作上有哪些显著特点,以及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等等。要实现阅读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的任务是能够正确的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真正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读出课文的韵味,是借助于文本实现读者和作者生命相遇后的心声响应,是唤醒相似经验、还原文本情境、活现作者情思的过程,是提高阐释弹性、饱满诵读色度的创造性过程。读出课文的韵味,就是要读出情境的韵味、情感的韵味、思想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语文(7-9年级)教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即力图通过单元组合,提供一种解读作品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文本的微观分析。分析的目标在于揭示矛盾,否则就只能在表面平面地滑行。有了矛盾,就有了分析的前提。我们的单元组合,就是要提供寻找矛盾的方法,也就是寻求差异的方法:一个是从历史纵向比,这就是经典文本的多样性原则;一个是从横向的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这就是现成的可比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文学类作品中蕴涵的生命精神、精准的语言、精致的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展开三重对话,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与默契,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三重对话强调通过对话探讨文本价值,要在已经成为权威的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在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挖掘出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0.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1.
红色经典往往具有“小说”与“史实”并存的特质。以导读《红岩》为例,立足“三阶二线”,运用聚焦文本特质化、分析关联综合化、开展活动项目化等策略,探究指导学生深度阅读红色经典的导读模式,指出阅读红色经典,不仅要理解,更要运用评价策略反思,读懂红色经典的写法,读懂红色精神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熔铸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2.
"读书要用心",这是老师经常叮嘱的话。小时候,认为把课文背熟、能理解词意就是用心;随着年级的升高,能正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就是用心;随着学历的提高,能知道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就是用心。现在看用心读书就是在整体感知作品的同时,融入到作品里,用心去感悟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的意图,感知人物的个性特征,领悟其独特的精神风貌,体味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语文教学课程或者阅读课程,多是把单篇的经典文章或经典作品中的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又偏重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缺乏对作品文化层面的解读,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感也不强。从经典文本阅读的角度,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读懂经典、读活经典,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相似文献   

15.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17.
创意阅读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真正深入文本,读出疑问,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新意。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放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创新,在思考中不断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在猜想中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钟衍华 《广西教育》2007,(10B):29-29
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了了解、理解性的解读后,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从文章中读出自己,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凸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的积累,对文本进行解读、研读,最后进行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一个个性阅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尽管阅读不光为“读懂作者” ,还为了“读出自己” ,但解读文本的第一要义 ,无疑需要理解作品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倘若连作品的含义、行文的思路、作者的意图都不甚了了 ,你也就无法观照作者来评价自己的观点 ,你的阅读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解读作者的意图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感知入手 ,探求作者的思路历程 ,理解作者从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 ,按照文意为作者画出构思图。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同学们无不为文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20.
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进行创造性阅读首先要超越文本,即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其次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即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指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