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2.
扶起摔倒的老人,本是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幕.然而,近年来随着“扶老人被讹”事件不断曝光,“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已经成为道德领域与新闻报道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有关,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报道中没有站牢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是倾向于选择负面角度传递信息,先人为主地刊发了大量倾向性比较明显的报道,也是“扶不扶老人”成为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3.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老人摔倒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老人摔倒,无论扶或不扶,都能成为热点新闻.“道德考问”成为此类新闻的惯用报道角度:或质疑围观者“冷漠无情”,或痛骂“老人变坏”.在这样两极化的报道中,媒体一味以“道德”为角度来煽情,似乎“老人变坏”或“人心冷漠”已成为社会风气.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媒体的报道真实、客观吗?本文以2015年8月30日“开封老人雨中摔倒溺亡”事件为例,分析报道角度对陈述客观事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标签化现象是言语传播中媒体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媒体用特定的符号给描述的对象贴上标签,用个体特征来代表整个群体特征,这种狭隘化、片面性的报道模式,阻碍了真相的全面、客观呈现,扩大了受众的认知和理解偏差.目前,地域标签化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负面报道中更明显,地域标签化是对地域形象的“污名化”,不利于地域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杜玫 《新闻世界》2009,(2):57-58
“所谓灾难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对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新闻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负面形象的标签化刻画,既造成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认知偏见,又损害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新闻媒体必须纠正认知偏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才能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特点 特长 特色——对做好学校报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学校和私立学校相继涌现,给新闻媒体提出了如何围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进行新闻报道的问题。最近,记者认真研究关于学校新闻报道的经验,分析一些新闻媒体有关学校报道的范例,归结起来是:深入采访抓“特点”;具体分析抓“特长”;突出重点抓“特色”。做到这些,新闻媒体才能对学校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深入采访抓“特点”做好对学校的新闻报道,目的是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9.
杨柳 《新闻世界》2012,(5):181-182
新闻报道框架分析有利于解构新闻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的思考与处理方式,从而体现出媒体的报道理念。本文以国内重要报纸为研究对象,采用框架分析的方法,从时间与频率、文章体裁、文章主题和报道视角四个方面来看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报道。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国内重要报纸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总体呈现了关注事件进展和中立等特点,但是也暴露了在报道此类国际事件时缺乏深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欣林 《新闻窗》2005,(5):41-41
“度”.对新闻媒体来说,需要认真把握。否则就会给报道带来负面效应.尤其是新闻报道中的追踪报道,更要把握好这个“度”。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刊》2005,(4):56-56
针对近一时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扰乱新闻采访秩序的虚假报道,根据中宣部和河北省委的要求,河北省委宣传部近日起草《关于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新闻媒体不得搞“悬赏爆料”,新闻报道必须署记实名等。河北省明确要求,新闻媒体不得用重奖征集新闻线索,搞所谓“悬赏爆料”:社会自由来稿和读来信等只能作为新闻线索,必须经记调查核实后才能报道;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策划作为一种体现新闻媒体的报道特色、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事物的驾驭能力的有效形式,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青睐。随着新闻竞争的提速,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策划的社会效益,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革,那就是越来越注重新闻报道的“后策划”,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新闻报道选题的策划。对此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便会有所感受。  相似文献   

13.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4.
每年对“两会”的新闻报道,历来是作为社会公器和“雷达”的新闻媒体年度重大报道的重中之重。每年“两会”,来自海内外各大新闻媒体齐聚北京,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2008年“两会”期间的网络媒体,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彰显了互动、及时和信息海量等网络媒体的优势和特色,为网民提供一场丰盛的新闻大餐。  相似文献   

15.
在媒体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如今的新闻报道打破了固有的结构,一种体现全球观的“全球新闻”风格由此而生。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葬礼的报道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比中英新闻报道中关于“全球新闻”的体现,以及它们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对比发现,中英新闻媒体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了符合“全球新闻”模型的全球化角度与结构框架。然而,由于对空间、权力和身份等复杂关系的呈现不够深入,新闻媒体对全球化发展是否能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三贴近”,要求新闻媒体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对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会议是各级政府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各级新闻媒体每年新闻报道的重头戏。做好“两会”报道.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打造品牌媒体的重要着力点。对新闻记者而言。每年的“两会”无疑是一次大考。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过剩时代,新闻报道能否做到“三贴近”.不仅仅关系到新闻媒体能否落实好党的新闻宣传方针、能否完成好光荣使命,而且也事关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立足于人文关怀.努力促使新闻报道向人性化转型,以人性化报道实践“三贴近”原则.寓“三贴近”原则于人性化报道之中,在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李莹 《青年记者》2010,(16):64-64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拐卖人口案件的打击力度,新闻媒体也日益重视对此类案件的报道,营造了全社会共同“防拐”和“打拐”的氛围。然而,在某些打拐新闻报道中,新闻侵权、性别歧视、煽情报道、伦理错位、侵犯人权等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