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阐述"协同"、"互动"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学科馆员制是一种协同互动的服务模式,协同互动是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与生俱来的特性,学科馆员整个服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协同互动过程。重点提出了学科馆员协同互动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1)加强学科联络交流,建立良好用户关系;(2)完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或用户代表)协同服务模式;(3)建设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4)建立学科馆员团队的协同互动服务模式;(5)加强学科服务互动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科研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馆员工作实践,提出学科化服务的6种主要模式:嵌入科研一线提供学科咨询、开展提升科研人员信息素质的用户培训、为重点用户提供学科情报、跟踪科研动态开展专题服务、根据用户需求搭建个性化信息平台、以知识库建设推动研究机构知识管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充分认识学科化服务的重要性、设置专职学科馆员岗位、注重学科馆员能力建设、协同全馆构建服务保障体系、强化领导组织与管理、进行学科馆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3.
学科馆员作为开展读者服务的主体,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对学科馆员研究能力的分析,从导航能力、信息筛选与评价能力、教学与科研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研究能力构建的内容和渠道。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从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用户信息环境、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学科服务和与院系的无缝对接等5个方面研究了学科馆员服务的新模式,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对该模式进行实践,为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渗透·互动·个性化——Lib2.0时代学科馆员学科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馆员在高校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实现学科服务功能的关键岗位。实现Lib2.0 的服务理念,就要遵循Lib2.0渗透、互动、个性化特征,将学科馆员的服务通过网络渗透到教学科研与用户,引导用户参与信息收集和知识创新,根据用户体验服务的效果来改进服务,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并利用虚拟信息平台开展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结合相关院系的特色培养计划,以信息共享、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挖掘在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方面的领先用户组成“信息达人”团队,发起“信息达人”分享计划,在本校师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灵活、互动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活动,学科馆员也因此通过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与用户群体构建了长期的合作共赢机制,打开了学科服务的新局面,获得读者广泛认可。本文详细分析“信息达人”分享计划实践的过程、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章围绕PubMed系统的特色功能、相关工具与资源,探索依托PubMed开展的学科资源建设、学科领域进展跟踪、学科研究概况与热点分析、学科馆员自身素质提升、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等学科服务项目,阐述其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PubMed开展学科服务的实践,概述促进学科服务有效开展的几个措施:注重学科馆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与学科用户之间的沟通、构建不同层次的用户信息素质培训。  相似文献   

8.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中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专门服务的图书馆。国外高校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作为图书馆和院系/所之间的联络人;②学科信息资源服务;③学科信息素养教育;④馆藏资源建设;⑤参考咨询服务。对学科馆员的要求较高,首先必须有图书馆硕士学历,具有对口学科的背景知识或工作经验,并有教学能力、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最后介绍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做学科馆员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科研服务,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历史;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及应具备的素质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证论了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科馆员服务的完善要从学科信息资源、用户研究、信息服务平台、馆员信息素质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用户研究是深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具体负责某一学科领域的馆员来说,应当利用现有用户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进行针对性、具体化的用户信息分析,从而提高学科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产品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化服务产品是学科化服务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图书馆深层次知识服务的重要体现。从服务理念、服务要素以及服务系统和流程3个方面设计学科化服务产品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从服务内容的角度,构建了由立体式培训模式与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全方位咨询服务模式与问题知识库、用户信息环境优化模式与信息服务平台、学科情报服务模式与分析报告、学科馆员能力云建设机制与学科馆员工作平台等产品组成的学科化服务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合作关系建立、用户信息环境构建、信息素养联合培养、嵌入式学科情报研究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创新个性化服务的途径,提出了通过优化学科馆员工作团队和分工协作机制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Lib2.0理念下学科馆员职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系统结构,认为学科馆员服务平台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图书馆专业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中,实现学科馆员与用户随时随地的、无障碍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科馆员服务效果达到最大化,是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科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引入协同机制势在必行。协同化学科服务主要有5种新模式,即学科馆员团队内部协作、学科馆员与其他馆员协作、学科馆员与用户代表协作、学科服务馆际协作、学科馆员与书商和数据商协作。图书馆可通过确立共同目标、识别协同机会、评价协同价值、倡导沟通交流、应用高新技术等策略实现协同化学科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总结分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学科馆员的发展能力建设情况,为学术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最佳实践案例。[方法/过程]针对面向新科研环境下的用户新需求和学科馆员能力要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开展的学科服务发展能力建设专项,剖析其理论基础、总体方法和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对此专项实施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结论]学科馆员服务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包括嵌入协同式团队、咨询交流互动机制、知识化服务和长效管理机制等。经过近5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用户反馈良好。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学生用户信息养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用户信息素质现状.对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思路及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改革基于信息检索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专业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馆员信息获取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满足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立足高校,面向社会。这是摆在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科馆员要“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深化社会服务的内涵,架起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时代桥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学科服务难以深度广泛地开展.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提升馆员综合素质、重视对用户的调查研究、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学科馆员服务团队等方式,抑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科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生素质状况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走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素质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高校图书馆基础建设要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其重点是服务观念的更新、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提高和高质量情报用户教育的开展及建立网络图书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学科服务以学科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核心,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下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服务方式,也是考评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结合本校学科设置与教学科研等现实情况,逐步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学科服务的"双进双融"(进学院、进课堂,融入科研、融入管理决策)服务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课堂教学、科研、管理决策等多方面提供共享资源和嵌入式知识服务,全面揭示学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助力学科建设工作。参考文献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