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和学者     
记者和学者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记者有三种,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文学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而且说,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认为,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无非是提倡记...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华社的分社记者,工作就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看起来,这样的工作条件要成为专家学者型的新闻工作者似乎不大可能.但是,新华社注重新闻调研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作风,使不同岗位的记者都有可能业有所专,在分社工作岗位上的确涌现过一大批专家学者型记者,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日前新华网推出的首批"新华社名记者、编辑专栏",笔者名列其中,而且是分社记者中唯一一个,也就是因为笔者在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资源方面报道"有所专"得到的莫大荣誉.  相似文献   

3.
艾丰曾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这样的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自己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记者兼专业学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自身做“全”了学者型记者。  相似文献   

4.
学者型记者、学者型官员,这是朱幼棣给公众最大的印象。当今最红火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赞誉朱幼棣:"他是我见过的最有学识和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之一,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在某种意义上,他生错了时代。"朱幼棣拥有写医改内参的丰富经验,他说医改的目标其实非常简单,简缩成"让穷人看得起病,让有钱人看得  相似文献   

5.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6.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7.
肖峰 《新闻知识》2001,(7):14-15
为了掌握新闻记者的成才规律,有人把记者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作家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我认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尤其应当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因为,记者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报道事实,一方面是解释事实。解释,就是把社会问题研究比较透了,记者才能更好地报道,如果记者不拿出点时间研究问题,增长见识,我们的报道也难搞好,记者的社会责任也会落空。走学者型记者之路,就是提倡记者对实际工作和实现中的各种问题有深刻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范长江说:“记者要用毕生精力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闻人的一种职业境界,专家学者型记者追求作品的理性精神和思辩色彩,成为记者不甘平庸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自从你做记者以来,大约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吧。从你发表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你的采访能力还是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看出,你读了不少的书,知识面大大地扩展了。这是值得鼓励和祝贺的。我今天写信是想提醒你,不要仅仅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在你面前还有更高一层台阶,等待着你去攀登,就是要争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也可以称做专家式记者。他的特点是集记者和学者于一身。一方面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视野广阔。既是时代潮头的瞭望哨,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员,拿起笔来写报道,倚马可待;另一方面又具备学术研究的基础,知  相似文献   

11.
为建设学习型编辑部,培养学者型编辑、记者,三峡日报社编辑部扎实开展“学习年”活动,推动和促进了新闻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接回信,知道你最近也在考虑如何再上一个台阶的问题。你说读了我上次的信,正合你意,决心把做学者型记者定为今后的奋斗目标,但是不知如何起步。好,今天就专门谈谈记者如何治学的问题。治学就是研究学问。学问的范围十分广阔,凡世界上直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研究的对象,这是艰辛的创造性的学术活动。记者冶学应当从何着手呢?我虽然做了半辈子记者,却没有达到学者型记者水平。为了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我阅读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谈治学经验的文章,同时还访问了我所熟悉的几位专家。他们这些人都是穷毕生精力专攻一门学问的专职研究人员,记者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三说     
做学者型记者 学者不一定要做记者,但记者应当做学者。 记者对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其他人所不能企及的。世象百态,七十二行,官贾渔樵,古今中外,都可能溶进记者的报道之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用以形容记者的职业,也不算夸饰。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襄樊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黄道弘,在17年的新闻生涯中,走出了一条令新闻界同行瞠目结舌的路——一条学者型记者之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大学》副主编陈瑞苗受主编们之托,出差途径襄樊时专门去看他;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新闻教授方汉奇说,在地方报中出黄道弘这样一个学者型记者,少见;当黄道弘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商恺眼前时,他竟然不敢相信黄道弘还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黄道弘走出来了,他坚信:只要攀登,山总在脚下。  相似文献   

15.
马朝阳 《中国记者》2012,(10):82-83
全民财经时代,人们对财经新闻的关注度、相关知识的需求度已极大扩张.随着大众投资理财需求的增长,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证券报》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报纸,所谓"学者型记者",对一名财经记者而言,这个提法的第一层面是对记者专业性的要求.不仅熟悉,而且对这一领域有自己的研究、见解,不仅能传播知识,还能给读者提供有预见性或实际可操作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郑宝珠 《东南传播》2011,(12):163-164
通过专家学者来剖析问题、问答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记者必须学习、探索和提升的业务问题。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解背景、避免张冠李戴,精心准备、保障采访质量,经常联系、保持良好互动,加强修养、当学者型记者是做好专家学者采访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下,学者型编辑已成为提升医学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医学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医学期刊学者型编辑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优势、培养关键点和培养意义4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阐述,为有效培养学者型编辑,提升期刊质量,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工作始于兴趣,价值源于责任。也正是由于"责任、兴趣"激发了凤凰卫视主持人邱震海的工作动力和工作激情。作为一名主持人,也恰恰是责任塑造了他作为一个媒体人的价值。数十年来的主持经历造就了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人格魅力,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主持人的内在精神境界。他思想有深度,知识有广度,深刻、犀利的现场评论,总能给观众一些感思和回味。有人说他是一名主持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学者,而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兼具二者优点的学者型主持人,对于他的评价,他的回应则是:"我的主持风格大家可以探讨,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凤凰卫视独具风格的时政节目主持人,观众对邱震海的认可在于其思想内涵可以艺术地传递给观众,每一次的主持都是走进观众心灵的沟通,以此获得观众情感的认同。前不久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邱震海先生,请他为读者讲述他学者型的主持人生,同时希望他的思想和经验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读了新闻老前辈商恺先生给青年记者的信《做学者型记者》,我感受颇多。这几年我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的采编工作,得以接触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物,其中不乏名人、专家、学者。这些采访对象,有的会传播给你一些知识,有的会向你打问一二三。我们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有些慕名的来访者总想让我们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给他们讲点  相似文献   

20.
植根历史 反思现在——访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刚刚上任的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在刚上任的前几天.参加的四次活动有三次是档案部门的。作为第二次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他在京拜访的第一个国家级部门就是国家档案局。记者不禁好奇.是什么使傅勇林副市长对档案部门如此的青睐和重视。于是,趁他来北京。记者采访了这位在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以及法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的学者型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